2018第一学期高段第一次教研活动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高段语文教研活动 |
项目负责人 |
刘希 |
|
活动时间 |
2018年11月21日 |
活动地点 |
昆阳二小二楼会议室 |
|
活动主题 |
借助学习单,优化学习活动 |
主 讲 人 |
刘希 |
|
参加对象 |
本组全体教师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今天下午两节研讨课,白明明老师执教《慈母情深》、董晓晴老师执教《太空“清洁工”》。接着是组内老师互动交流,认真填写《一课常规学习活动的课堂观察表》;最后,刘希老师做活动总结。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两堂课都异常精彩:白老师的课从理性到感性,慢慢舒展,用诗性的方式展开;董老师的课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突出词语的准确性,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校长给我们提了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整体感知的饱满度、语段教学的铺展度。 总之,这次活动开展得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非常成功! |
|||
过程确认 |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课 |
太空清洁工 |
课 |
1 |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
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空“垃圾”的产生、太空“垃圾”的危害以及太空“清洁工”的功用等三个方面的知识,内容清晰,层次分明。课文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有趣,是一片有趣味的科普性说明文。 |
||
目标与 重难点 |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学习,掌握太空清洁工的功用,学会概括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品学课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生动活泼的的说明文。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过程设计
|
学习活动一:理清文章内容 学习专有词汇 科普性说明文里面有许多相对专业性的词汇,我们要来读一读。 男生:人造航天器 空间轨道站 太空望远镜 女生:报废卫星 火箭残骸 全班读 2.看图猜谜 过渡:他们在太空中变成了——太空垃圾,这就需要——太空清洁工来清理它们。 3.理清内容 聚焦学习 要消灭这些太空垃圾,就需要——太空“清洁工”来帮忙,让我们来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都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默读后交流 课文讲了:太空垃圾的产生 太空垃圾的危害 太空“清洁工”的功用 文章最重点是介绍?——太空“清洁工”的功用 那我们现在就重点聚焦第四段 看看太空“清洁工”是如何清洁太空“垃圾”的。
学习活动二:合作提炼内容 (一)自主提炼 明确方法 1.书中把太空垃圾称作什么?这些捣蛋鬼该怎么解决呢?让我们来交给小组一起研究。 合作任务:圈出关键词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清洁太空“垃圾”的。 1.小组交流 贴板书 2.看板书,说一说太空“清洁工”是如何清理太空垃圾的。 (二)对比文本 体会特点 1.黑板上是我们自己提炼出来的信息,你喜欢哪一种? 2.怎么样才能把说明文写详细、生动?同桌合作,发现奥秘 3.交流 总结 运用“一旦”、“只要”等连接词 运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学习活动三: 运用打比方 润色说明文 1.文章是如何巧妙运用打比方的?
2.出示太空工友资料,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润色 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了一种太空垃圾清洁卫星,它由12只空间箱组成,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当太空中的废弃卫星或碎片从它身边飞过时,它的机械臂会轻而易举地抓住目标,并放进空间箱里,然后将它们分割切碎,使其坠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 2.怎么将你的片段和文章连起来?在文中找找方法(自问自答)
小结收获 1.孩子们,说明文虽然是严谨的,同时也是很幽默生动的,说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 2.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有效载体,从写作内容、表现形式、写作手法等都能给我们收获,愿每节语文课大家都能收获多多。 |
||
作业设计 |
1.推荐阅读:《太空生活全接触》 2.自己设计一款太空“清洁工”,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做到既清楚明了,又生动有趣。 |
||
板书设计 |
太空“清洁工” 搜索 看到 靠过去 抓住 减慢 降低 烧毁 |
||
教学反思 |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后面的一篇选读课文,在最初设计时,我认为文中字词比较简单,就直接忽略了这字词的教学。初次试教后发现,学生对于文中的一些专有词汇不是很了解,而且“残骸”的“骸”总是读错。于是我增加了看图猜词的环节,通过图片让孩子们对科学专有名词有更直观的了解,而且重点强调“残骸”的读音,解决了生字问题。
|
昆阳二小
《太空“清洁工”》是五年级上册的选学课文,符合第三单元的主题“科普说明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是太空垃圾、太空垃圾的危害及清除太空垃圾的办法。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作假设等多种说明方法。我认为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供、龟”二字,理解“失魂落魄、鼻子一酸”的意思。
2. 默读课文,抓住“失魂落魄、鼻子一酸”梳理令人感动的细节描写,并提炼成关键词,明晰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 聚焦特殊的语言现象,推敲、比较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的作用并能动情朗读。
4. 关注细节描写在行文中的位置安排,补充作者的内心转变的详细过程,体会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5. 在学习语言、体会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慈母情深。
学情分析:
《慈母情深》是一篇情感性很浓文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平凡却伟大的母亲形象。同时,在细节描写的不断出现中,我们也一步一步看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我进行了充分地教材分析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发现:抓住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是学生已知、能知的,而这些感人的句子的共性以及他们揭示了作者内心世界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些作用是学生未知、难知的。我希望在这节课上,能够通过几个语文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话题把握,立足学生的“已知、能知”,将“未知、难知”变成“可知、善知”。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从“失魂落魄”转变到“鼻子一酸”的。并在此过程中,认识“细节描写”,知道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始:聊节目,导入新课学习。
1. 朗读者的第九期,一位老人,著名的作家梁晓声来到了“朗读者”这个节目,讲了一段关于“读书”的往事,读了这篇他自己写的——《慈母情深》
2.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朗读者一起去朗读这个故事。
活动一:读故事,认识“细节描写”。
(一)检查预习, 激发期待
1.第一组:供吃供喝
(1)供吃供喝。
出示字典里读gōng时的解释:供给,准备着钱物等给需要的人。其它时候都读gòng。
(2)龟裂。
拓展这个字的另一种读音:qiū。出示字典里的解释:龟兹(
qiū
总结:这些知识都是从字典里发现的,怪不得说“字典”是一本百科全书。
2. 第二组: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
出示课前老师的随机采访结果:“由失魂落魄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预设:惊慌失措、行动失常、茶饭不思、魂不守舍、辗转反侧、慌慌张张、坐立不安等)
我们来读读句子。结合句子想一想:哪些词更适合用来解释“失魂落魄”呢?
(2)鼻子一酸
当我得到了这日思夜想的买书的钱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出示: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3)你发现其中的矛盾了吗?(原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却表现得很悲伤,为什么?)
1.抓住感动的面
(1)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拿起笔,边默读边感受:哪些地方
令你令作者鼻子一酸?用横线画下来。
(2)交流:哪些地方让你鼻子一酸了呢?把你划出来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2.提炼感动的点
(1)出示学生找出的句子。引导深入学习:直接用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太啰嗦。还需要对句子进行关键词的提炼。
(2)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
(4)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择优让学生书写并板贴部分提炼成果。(交流复习提
炼方法:直接圈、跳圈、换序、概括)
(5)小组派代表分类,说明分类的理由。概括标题:恶劣的环境
3.连成感动的线
(1)借助板贴:“失魂落魄、恶劣的环境、艰辛的母亲、鼻子一酸”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进行梳理。
(2) 师生合作,抓住这些重点的句子,串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4.发现共性——细节描写
正是这些语言打动着你们打动了作者,让作者鼻子一酸。这些句子,对母亲的神态、动作,母亲的工作环境进行细致描写,我们把他们叫做“细节描写”。 (移动板贴:恶劣的环境,艰辛的母亲)
活动二:读心情,了解“细节描写”
过渡:那么这些细节描写,是怎样打动作者,令他鼻子一酸的呢。让我们继续跟着朗读者走进这些文字。
1.发现语言现象。
(1)发现:把目光锁定在这些句子上,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句子与众不同呢?
2.体会语言现象。
(1)朗读推敲:放声读,这一段描写与一般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2)交流归纳:“我的母亲”重复了三次;“我的母亲”语序发生了变化„„
基于大部份学生的思维(作者这样做是为了强调母亲的艰辛疲惫)提出新的阅读期待:仅仅是如此吗?
(3)对比朗读。思考:如果把这两句话变成两个电影镜头,你觉得会有什么不一样。(聚集“慢镜头”)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望着我……
(5)对话并达成共识:作者看到的母亲跟平时很不一样;作者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地看一看母亲了;这样的母亲令作者感到陌生。
3.一次拓展,朗读提升。
(1)录音播放当时教师写当时作者心情的下水文:
母亲的背不是笔直的吗,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神不是充满光彩的吗,我的记忆中?母亲的容颜不是年轻漂亮的吗,我的记忆中?然而,这一转身,这一望,我却看到了一个疲惫不堪、容颜憔悴的人。她,是我的母亲。我恍然大悟,家庭的贫困令她憔悴,待哺的子女令她憔悴,生活的重担令她憔悴。而我一个15岁的大男孩竟还无耻地准备向她要钱,我羞愧万分。
(2)动情朗读转身的这个慢镜头:梁晓声在朗读一段时,我相信他不仅仅在朗读文字,更是一种心情。让我们也带着这样的心情,跟他一起,边读边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
4.揭示细节描写的一大作用:通过一些关键词、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5.情动辞发,运用语言现象,写写当时作者的心情:
读一读其他的几处细节描写。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句,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把作者当时的内心体会写下来。(试着用上重复、变化语序的方法)
(1)我站在车间里,噪声震耳欲聋,狭小的空间这么多的人和灯泡闷热无比。(不能呼吸了),我感觉;(
(2)那不是母亲的手吗?那样的(陌生),那样的(
(3)母亲立刻陷入了忙碌……我呆呆地看着:(
一下子沉到了谷低
(4)(
1.重复的地方,如果能写出两次重复的,2颗星。
2.重复的地方,如果能写出三次重复的,3颗星。
3.可以自己写出重复的,5颗星
4. 多元拓展,点题课题。
(1)补充资料一:当时家庭情况。
因为这样的情况下所以母亲的工作虽然艰辛却不得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资料补充二:一本《青年近卫军》需要的钱在当时的价值。
(3)可我向母亲要钱时,母亲却是干脆地一——“塞”。
正在这艰苦岁月里毫不犹豫地一塞,塞出了——慈母情深。
活动三:读历程,再解“细节描写”。
1. 抛出新话题:作者安排了这么多处的细节描写,又是神态、又是动作又是环境,会不会累赘了点呢?。
2. 引导发现:
(1)师生根据细节描写出现的顺序与位置重新整理板贴。形成一个情节梯。
(2)发现:作者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体现了一个顺序。
3. 小组合作,帮我们的朗读者再现当时的一段心路历程。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学习建议:
1.分享:从“失魂落魄”到“鼻子一酸”的过程,你想到了哪些能体现当时作者心情的词。
2.重组:联系上下文,将这些词依次填入情节梯的适当位置。
4.根据学习成果揭示细节描写的另一个大作用:正是这些细节描写的巧妙安排,一步一步展现了作者的内心变化,也一步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也是细节描写的另一个大作用:推动故事情节。
5.升华结题。
(1)也正是这件事激励着作者最终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改变了他的人生(拓展作者生平)。这一切,与当年的那个车间,那一刻的母亲,是分不开的。所以,几十年过去了,当他站在朗读者舞台上,他朗读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篇文章,而是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为的,就是感念当年的那一份——慈母情深。
(2)深情地再读课题。
陷入的工作 龟裂的手指
眼神疲惫的双眼 灯泡烤脸 失魂落魄 噪声震耳欲聋
脊背极其弯曲
鼻子一酸
板书: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当你把学校里学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我想上课也是如此,即上课就是当你把课堂上听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东西。这些东西才是最珍贵的,最令人感动的,最发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这节课,我想留给学生、留给听课老师的是内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这节课上我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的引导,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堂要让孩子多读课文,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读”却很难。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我感觉这是以读悟情的最好范例,但怎样引导我却一直没有找到更为理想的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我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全文。在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画出感人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但是这样的设计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他的课堂给我做了很好的如何起引导孩子“读”的范例。尽管课文所描写的情节与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但王老师精心设计,抓住了一个切入点——“深”,整节课都引领着学生去寻找母亲那浓浓的深情。
王老师用读贯穿了整节课的教学,并让读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他引领的“读”,不是单一空白的读,而是一种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王老师用富有感染力诗意般的语言,引导学生从读准句子到理解词义的读,从感受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到母亲工作动作、神态的读。一个“读”字里,把慈母的深情表现的一览无余。让学生忘记了这是课堂,都忘情地跟着他不断地做思维的舞蹈,享受其中。
从他的教学中,我受到启发,将这种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愧为名师,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在备课时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呢?究其原因,是自己对文本缺少敏锐的解读能力,是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底蕴的缺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广采博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更具艺术性。
《慈母情深》评课稿
昆阳二小
白明明老师执教的便是这篇课文。听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老师抓住“鼻子一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鼻子一酸的语句。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当学生找到令他鼻子一酸的句子时,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白老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明白“深”字就藏在“震耳欲聋”的声音里,藏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
二、娓娓道来,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白老师的语言充满感情,对整个课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终有一种感动在空气中流淌。白老师的语言机智,充满了鼓励很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白老师的文学语言功底深厚,用贴切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丰富,坐在她的课堂里是一种幸福的心灵体验过程,很佩服白老师深厚的个人素养与扎实的文学功底。
三、深入咀嚼,不断地丰满人物形象
课堂上白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人物描写中“瘦弱、龟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白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我想说这节课让我触动最深的是白老师的那份真诚和真实。语文教学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我觉得师生之间只要真实地交流,不故作娇媚,即使课堂上有缺陷也是美丽的。白老师用贴近生活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常态课。那亲切的教态,朴素的语言一次次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白老师是全情投入的!真,是课堂最难得最宝贵的,亦是我努力追求的,白老师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