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海芝《司马光》教案和反思
(2018-12-10 22:56:43)分类: 12.公开课教案、评课、反思 |
24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昆阳二小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登、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第1、2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真精神,坐得这么端正,我们来听一首歌吧!
播放歌曲《司马光砸缸》。
这首歌讲的是什么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
(1) 揭题: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最早就记录在《宋史·司马光传》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史,去读读古人写的《司马光》。
(2)认识“司”,学习复姓。
A“司”是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平舌音,半包围结构,乙部。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你能给“司字”组成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吗?
B“司马光”他姓什么?名什么?
教师介绍:是的,司马光,姓司马,司马是复姓,单名一个光字,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从小就很聪明,最大成就是编写了《资治通鉴》。
C说到复姓,其实我们在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中就有接触到过,
D谁来说说你认识的复姓的人,比如诸葛亮,欧阳修等。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古人写的,叫“文言文”,也叫古文。那你们知道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吗?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多读”。(板贴: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一)
1.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102页),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完一遍可以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做小评委,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发现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4.古人读书最有味道了,摇头晃脑的。请跟老师读,我读一句,你们跟一句。
5.看,老师刚才读的时候在这些地方加了停顿:
(课件出示)
6.
7.
8.
A读课文,完成练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读一读,选择停顿合适的句子,画上“√”。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 )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B选好的同学自己再多练读几遍。
C校对答案。女生来读第一个句子。男生来读第二个句子。
9.我们再一起来有味道地读读课文吧。
(二)理解字词,感知大意。
1.
古文和现代文相比,不仅诵读的感觉上有不同,字词在课文中也有特定的意思。先来说说7个生字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
学生交流,师引领学生关注字的本义,揣摩语境义。
教师小结:其实,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接近,我们联系上下文稍稍揣摩就能猜出来。(板贴:联系上下文)
想一想:这7个生字哪个容易写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指名同学观察说。
老师想提醒大家的是:“登”和“众”字。
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完成课堂练习:我会写)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2.结合注释,说说大意。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文下的“注释”,想一想:“注释”有什么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师小结:是的,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板贴:看注释)
请结合“注释”及我们刚才了解到的生字的意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古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学习第一句,了解意思。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A指名读句子。说说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真棒!)
还有谁会说?(你也会说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把自己的想象也说出来吗?
B认识“瓮”:谁来说说“瓮”是什么?(口小肚大的陶器)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的确,看注释真的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但你真的知道了吗?我得检验一下。(出示图片)你们说,哪个是“瓮”?对啦,这就是“瓮”,口小肚大的陶器,它跟缸有所区别,缸口大一些。过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瓮”,一般用来装水、酒、米。
C瓮的口这么小,里面还装满了水。想象一下,一个小孩掉进瓮里会怎么样呢?(出不来)有可能会被淹死,太令人担心了。把这种危险的感觉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二句,了解意思。
面对这么紧急的情况,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用看注释的方法去读懂第二句话。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A生自由读。
B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C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D谁愿意站起来把你读懂的与大家分享分享。(指名说)
E师适时补充:其他孩子全都干什么去了?司马光呢?(指名说)
F用2种不同颜色出示第2句话:指名同桌分读第2句(我请一对同桌读,一人读其他小朋友的,一人读司马光的),男女生分读(女生读其他小朋友的,男生读司马光的),师生分读(老师读其他小朋友的,你们读司马光的)。
故事读到这儿,都读懂了吧!你能借助注释,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要是你能把故事说清楚,说生动,就可以被评为“故事大王”哟。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上台讲故事。
同学们说得真好,课后也可以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听。
2.
(课件出示)
古文和现代文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瓮,有个小孩爬到瓮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瓮里。瓮肚大口小,水又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三、再读课文,熟读成诵。
1.和现代文相比,我们还是觉得文言文的语言更简练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
2.
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四、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学生们并不陌生。但《司马光》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学生的课文中,且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所以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展开想象,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课后我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还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一是稍微长一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2.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采取“读、查、思、记”四步骤进行,使其条理化。另外,采用了自读自悟结合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避免了以教师讲代替学生学的情况,使学生习得学习古文的方法“读课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提高了学习效率。
3.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三字经》、《弟子规》,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其二,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横向指导不够。学了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