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第二学期低段语文组第一次教研活动记录

分类: 4.昆阳二小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一、二年级组教研活动一: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昆阳二小
http://s11/mw690/0029Vkmwzy7bYcwIZXsfa&690
项目名称 |
语文组团队教研活动 |
项目负责人 |
郑思丝 |
开课内容 |
《树和喜鹊》 |
活动时间 |
2016.3.15 |
活动地点 |
一(5)教室 行政楼会议室 |
||
活动主题 |
基于学情的低段识字教学 |
主讲人 |
郑思丝 |
||
参加对象 |
一、二年级段语文老师 |
申请学时 |
6 |
||
活动 内容 及进程 |
本次主题研讨活动,我们一年级备课组以“基于学情的低段识字教学设计”为主题,结合胡萍萍老师的课例《树和喜鹊》做了认真探索。听课活动结束后,一、二年级段语文老师集中办公室研讨。活动由郑思丝老师主持,先由执教的胡老师畅谈教后感想,接着与会老师各抒己见,积极点评,整个会场气氛活跃;然后,郑思丝老师对胡老师的课例进行全面点评;最后,参与研讨的李上岳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并给予了执教者胡萍萍老师及低段语文组以高度的评价。 |
||||
活动 反思 与建议 |
一年级的语文课该如何做到“以生为本、高效识字”?围绕这样的困惑,我们一年级备课组的胡萍萍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树和喜鹊》这一课例。在研讨活动中,全组老师又以这堂课为例,纷纷肯定了胡老师的优点: 1.注重学生的原有基础,结合课文的内容,随文识字,无痕渗透识字方法。 2.关注一年级小朋友的习惯养成,如读书的音量,合作的方法,写字的姿势。 3.朗读指导到位,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到段,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为孩子的朗读学习降低了难度。 |
||||
过程 确认 |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
http://s16/mw690/0029Vkmwzy7aLllqjlt1f&690
http://s1/mw690/0029Vkmwzy7aLllyJUsc0&690
http://s2/mw690/0029Vkmwzy7aLllHEYh51&690
http://s12/mw690/0029Vkmwzy7aLllU6vx6b&690
http://s7/mw690/0029Vkmwzy7aLlm2Erca6&690
http://s16/mw690/0029Vkmwzy7aLlmd7zNdf&690
http://s5/mw690/0029Vkmwzy7aLlmmu1ua4&690
树和喜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昆阳二小 胡萍萍
【设计说明】
《树和喜鹊》是一篇童话。故事结构清晰,语言富有特色:词语反复,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本课的设计突出“以读为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式学习有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感受语言的韵味。
学习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本课着力凸显的语文要素。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解词的方法和识记词语、理解内容、朗读课文融合在一起,把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点落实到课文教学中。
【学习目标】
1.随文认识12个生字,认识“倒八、子字旁、双耳旁”三个新偏旁,会写“单、居”2个字。
2.学习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心情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有朋友才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联系上文的方法,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看字猜义,引入课文
1.
猜一猜喜鹊是什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了解鸟字边的字一般和鸟类有关。
2.板书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故事。
2.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分块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认识新偏旁
(1)指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随机正音。重点认读“鸟窝、孤单”,认识“子字旁”、“倒八”两个偏旁。
鸟窝:看插图找鸟窝——回顾穴宝盖的意思——读正确词串:一棵树 一个鸟窝一只喜鹊,读好“一”的音变。
孤单:认识生字中的“子字旁”和“倒八”——读好词语“孤单”。
(2)指名一位学生读第3、4自然段,重点识记“邻、居、都”3个生字,认识“双耳旁”。
(3)同桌合作读第5、6自然段,互相正音,然后请一组同桌展示。
4.发现课文相似的段落,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三、读好第1、2自然段,学习解词方法
1.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引导想象: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3.
4.动画展示画面,发现第1自然段用了三个“只有”:这里只有(一棵树),孤零零就一棵;树上只有(一个鸟窝),没有其他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没有第二只喜鹊了。
朗读第1自然段,读好“只有一颗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
5.联系上文,了解“孤单”的意思,朗读第2自然段
只有一颗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这样的画面,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就是——(孤单)。读了第一段,我们知道了“孤单”的意思。
读好第2段。
6.
7.根据对话,体会树和喜鹊的内心,加深对“孤单”的理解。
8.配乐朗读第1、2段。
四、读好第3、4段,尝试运用解词方法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后来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读好短语“好多好多树、都有鸟窝、都有喜鹊”。
3.动画展示画面,想象画面朗读:
后来,这里有了(好多好多树),树和树住在一起,树有了(邻居);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喜鹊和喜鹊住在一起,喜鹊有了(邻居)。
4.联系第3自然段,了解“邻居”的意思。
5.再次化物入境,同桌对话:有了邻居,此时树和树会说些什么?喜鹊和喜鹊会说些什么呢?
6.根据交流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7.男女生对读1—4自然段。
五、巩固词语,归类积累,指导书写
1.盘点黑板上的词语
2.归类积累:
(1)给词卡找邻居:指名学生上台把黑板上的词卡重新排列,找找“邻居”。
(2)分类读词语
(1)“单”书写要点:倒八要点小撇长,四横间隔一样,第三横在横中线上,第四横伸长。
(2)“居”书写要点:半包围结构,用增加辅助线的方法把握结构特点;左上部分撇要舒展,下面部分“古”的横要长。
教师指导,范写;生练写;反馈
【板书设计】
树和喜鹊
从前
细节决定精彩
昆阳二小 郑思丝
胡萍萍老师执教的《树和喜鹊》一课,课堂气氛轻松,师生互动良好,确实是一节精彩的课。本课教学精彩之处在于胡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处理,她一改集中识字的枯燥,结合文本的内容,随文识字,且识字方法多样,真正做到了无痕渗透;课堂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胡老师很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年段特点,朗读教学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层层深入,步步提高;但我认为本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胡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致力于孩子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整堂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下几个细节:
上课伊始,孩子们见到这么多听课老师,难免兴奋,说话的音量也提高了不少。估计很多老师也都会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认为没有必要多加理会。但是,胡老师却抓住了这一契机,提醒孩子:“咱们一起回答,一起读书的时候呀,要注意不喊读。”到了指名孩子读书的板块,胡老师又开始表扬读书声音响亮的孩子:“一个人发言的时候呀,就要像她一样,让所有人都听见自己的声音。”虽然只是轻轻巧巧的一句带过,但是孩子们却很聪明地领会了老师的用意,在接下来的回答和读书时,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多大的音量来发言。
【细节二】关注孩子的合作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合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们更多地是关注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和别人共同完成。课堂上,胡老师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让同学互相合作读5-6小节。在孩子开始阅读任务前,胡老师给孩子们的合作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同桌两个小朋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同桌读对了,给他送上大拇指;如果有困难,请你帮帮他;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要记得说谢谢。”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合作的方法。
【细节三】关注孩子的姿势
在书写指导的板块,胡老师为孩子的书写和展示留足了时间。在孩子练写生字之前,胡老师带着孩子们朗读了写字姿势歌,这样一来,既缓解了孩子的疲劳,又让孩子有意识地关注到写字姿势。开始写字后,胡老师边巡视,边富有童趣地提醒孩子们:“咱们的背挺得直直的,可真像大白鹅呀,小朋友们可不要当小乌龟哦!”说着,一些低下头的孩子又挺起身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