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光曲》评课稿

(2014-01-09 23:44:05)
标签:

教育

分类: 12.公开课教案、评课、反思

《月光曲》评课稿

                                        昆阳二小  温文娟

听了林秋芬老师所执教的《月光曲》一课 ,感受颇深。 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抓住关键问题解决重点内容

本文是个传说,林老师紧紧抓住: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去感受,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知道了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

二、适当点拨促进了文本对话

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老师追问:“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学生说听出姑娘喜欢音乐,老师点拨:“仅仅是喜欢吗?”学生说:“是热爱……”老师:“是的,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贝多芬,这个敏感的音乐家,他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继续关注盲姑娘的话:贝多芬还会听出了什么?”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这时候他会怎么想?让学生提笔抒写他的想法,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与文本对话。

 三、 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  

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 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如愿意来当当贝多芬的知音?我们一起来当当这位懂音乐的姑娘,把我们心中的激动读出来吧!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教学中,林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还让学生质疑,如教学第4自然段时:师问:“读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再谈一曲呢。

生: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贝多芬是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是呀,是出于礼貌、尊重,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生: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而后这些问题又一个一个由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解决,真正还课堂予学生。

从林老师的课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以生为本”,感受到了林老师课堂上机智的反应,感受到她的独特,她的睿智,真可谓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