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一课终于上完了,短短的七十七个字搅得我日夜不得安宁。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值得自己好好咀嚼。
1、读出味道,读出情意,读出神韵。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读三遍,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2、满意自己“心中也能想学生”。语文教学是属于儿童的教学。师傅常说,有会新手上课常常会把关注点放在教案身上,而一个好老师更多的是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而自己虽然不是个很好的语文老师,但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时,确实也想到了学生,预设了很多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这篇文章的学习是基于已学过古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得在五年级第一次学到古文时,孩子的兴趣非常浓厚。于是,就把“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这篇课文”作为了个基点,整课就分四步走:读通、读懂、读深、读熟。而在课堂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生成的东西,孩子的朗读在课堂上有了一定的提高,更高兴的是学生都能当堂课就能背诵下来,既减轻了他们的课外负担,又不给该班的语文老师增添麻烦,没有留下“后遗症”。
3、不满意自己“课堂目标不清晰””。原以为自己的目标制定特别清晰,就是三块:(1)借助注释读通读懂课文。通过朗读指导,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多读成诵,并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2)借用文中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体会文言文表达的精炼、丰富。(3)通过补充阅读,理解真正的“知音”在于心灵相通,感受到知音难觅。可在听课后吴文奇老师帮我指出来,认为后半部分的目标不够清晰。再回过头去听听自己的上课录音,确实如此啊,在后半部分,是为了指导朗读?还是为了进行句式训练?还是为了理解什么是知音?好像全都搅在一起分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了。也就给听课的老师们一个稀里糊涂的感觉,好像是在做什么,又好像做的这些事学生本身都会了。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在这个环节里,主线不明,层次不清,而且像师傅所说的那样,主问题的设计指向不明,所以就产生了这种现象。
4、不满意自己“选择拓展不恰当”。在课前备课时,收集了许多有关于伯牙、子期的文章,自己可是越看越感动,可在课堂上,我怎么有选择地把这些内容运用进去,怎么运用?就像川阳老师对我说的那样,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知音”,他们不会觉得因为两个地位的差异、身份的悬殊而不能成为“知音”,孩子的心中是另外一个概念,我们不能想当然。那么,我的内容的选择就得好好地再反思一下了,不能误导,也不能强加给孩子,所以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我没有选择最恰当的。
虽然看似只磨了一堂课,但真的收获很多,如何更好地解读文本,如何有重点地设计教学环节,如何清晰地体现教学目标,如何将拓展真正落到实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去思考、改进。感谢每一位鼓励和帮助我的老师们,相信有你们的鞭策,我会一点一滴地进步!
http://s9/middle/75f3db4cgb3fa54fa2598&690
http://s15/middle/75f3db4cgb3fa5609a68e&690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李 娜
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00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要让学生在40分钟里感悟到战象嘎羧具有人一样的高尚情怀,并且又能找准训练点,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到长篇短教。这一堂课下来,我认为有收获,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注重学法指导,扎实训练
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教给一定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在归纳文章内容的时候,当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抓主要事件的办法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用这种方法,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在不经意中,学到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了。其次,在品读“披挂象鞍”部分,我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学法“如此细腻的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品味这样的细节,就能化繁为简,读懂事件背后蕴含的情感。”在整堂课中,我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感悟作者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摩挲”、“泪光闪闪”这两个重点词,让学生想想“摩挲”的意思,亲人摩挲你的感受,体会嘎羧对象鞍的感情,并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回想当时的战场,深刻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的过去的留恋和回忆。老师不时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三、就文取材,训练习作能力
就文取材,随机进行课堂练笔,能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这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句,运用新方法,真是一举多得,好处多多。这节课,我在让学生深刻感悟细节的同时找出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写写嘎羧临走时会以什么神态、动作表达对村长、村民的深情和留恋。因为前面动情的铺垫,大部分学生的呈现较精彩。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可能课前的预习工作不十分到位,个别地方学生感悟不深,发言不够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