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评课
(2011-06-27 17:41:59)《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昆阳二小
一、导入
1、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几句古诗,我读上半句,你接下半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赏?为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这些诗句都是写——杭州西湖。
3、是的,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数不胜数,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西湖。宋代大诗人苏轼,写西湖那才叫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解题
1、指名读。(1)读正确
2、课题中藏着两对反义词,谁知道?谁能读出这种变化?
4、谁能连起来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5、苏轼在西湖的一条游船上喝酒,看到西湖由晴天变成雨天的景色。
这么有趣,谁来读读。请读出天气的变化。
6齐读。
三、初读
1、让我们赶快看看西湖的初晴后雨吧!请你们轻声自由读3遍,听请楚要求:第1、2遍把古诗读正确,第3遍可以读读古诗的注释去理解意思。
2、这首诗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出示:
(1)潋滟→指名读
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西湖的美离不开西湖的水,潋滟跟水有关,你知道潋滟的意思吗?
让我们读出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指生读→空蒙是指?→让我们读出云雾迷茫的样子。
(3)淡妆浓抹→指生读→妆是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士兵很强壮→女子爱打扮,中国汉字多神齐。
这个词中有对反义词,有发现了吗?你来读读!谁能读出变化,指名读,齐读。
3、这些词放进诗句中,还会读吗?→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要读出诗的节奏和味道。
我们合作读,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交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我读三个字。
我读题目和诗人,你们读整首诗。
四、教学第一句
1、过渡:一首诗就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诗中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哪一句是写西湖雨天的美,晴天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雨天的句子用“~~~”划出来。
2、交流。
3、让我们先走进晴天的西湖。(指名读)边听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4、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图)这是怎样的湖面?
这就是水光潋滟(显红潋滟),谁能读出来!
6、晴天的西湖还有什么好景色,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图)
7你也能像诗人一样赞叹一下西湖吗?(
8这所有的一切在阳光下都是那么美好,诗人用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晴天的美丽景色。板:好。
9、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化为这句话再读读。(齐读)
五、教学第二句:
1、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现在,让大家闭上眼睛,让美妙的音乐带我们走进雨中的西湖。(音乐起)描述:一阵雨轻轻地洒落在湖面上,轻轻地洒落在青山之间,让我们想象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云雾……
3、请睁开眼睛,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4让我们走进雨中的西湖(图),云雾迷茫,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这就是山色空蒙(显红),谁能读出来?
5、引读:请你们用心去感受,这场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女生读。
雨越下越大,云雾笼罩在青山绿水之中,男生读。
雨下得更大了,云雾迷迷茫茫,一起读。
6诗人用了一个“奇”,写出了西湖雨天的美妙。板:奇
六、教学三、四两句。
1、晴方好,雨亦奇,西湖时时皆美景,诗人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
2、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3、师介绍: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落雁”之美,时犹如出水芙蓉,浓抹时更是婀娜多姿,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沫总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天然之美,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板:总相宜。
4、为什么把西湖比西子呢?
5、西湖的雨天犹如化了淡妆,西湖晴天的犹如化了浓妆,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的美,这就是总相宜,(显红)谁来读读?(指名读)。
6、大自然给西湖化妆了(图)湖上春来水源碧,西湖初夏荷叶新,秋光秋色惹人醉,冬日湖景入画屏,一年四季总相宜,让我们深情地赞叹吧!
8、西湖继续化妆了(图)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锋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总相宜,让我们陶醉地赞叹吧!
9、带着这份惊叹,带着这份陶醉,谁再来读读整首诗。(指名读)
10、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感情?
11、一起来听听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吧!
师讲述:
1071年至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三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为西湖修井,他为西湖赈灾,他为西湖开河,他为西湖引水。他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管理杭州,治理西湖,建起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杭州成了苏轼的第二个故乡。苏轼把西湖比做西子,从此西湖有了另一个更动听的名字——西子湖。苏轼让西湖名扬四海。
12、苏轼对西湖有着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齐读)13、苏轼和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请大家把这美妙的诗句悄悄地带走吧!自己先试着背背,指名背。
七、拓展:
1出示《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和今天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一首是写西湖的初晴后雨,一首是写西湖的初雨后晴,多有意思!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西湖的初雨后晴吧!
2苏轼还写过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开西湖》,《夜泛西湖》,《湖上夜归》
《怀西湖寄晁美叔》……课后去读读这些诗,相信你对苏轼和西湖会有更多的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读一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
四年级备课组
刘老师的课灵动,生动,突出的优点有以下表现: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小组汇报,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四、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