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通——山东招远杨氏一世祖
(2023-12-20 15:28:00)
标签:
弘农杨氏、浦城杨氏、鄞县杨氏、光溪杨氏家招远杨氏族谱杨钧庆微信:寒江雪 |
杨彦通——山东招远杨氏始祖
——杨彦信,字美德。仕清公长子。选贡,任福建光泽县尹,迁至宁城郧南祖。
——杨彦东,字启震。仕清公三子,内房祖。配 氏,生子一:肃。
——杨彦魁,仕清公四子,外房祖,另载。
——杨升,贤达。居城北十里铺。配王氏,生子一:洪。
——杨振,从戎无考。
——杨庆,从戎无考。
——杨洪(升公子)。配王氏,生子一:天禄。
——杨敏、杨兴、杨起,兄弟三人均从戎无考。
——杨天禄(洪公子)。配单氏,生子四:尚忠、尚质、尚信、尚贤。
——杨子华,明庠生,无嗣。
——杨一麟,无考。
——杨一豸,配 氏,生子三:邦魁、邦宠、邦宁。
——杨尚忠。天禄公长子。居城里汤前村,配孙氏,生子一:文林。
——杨尚质。天禄公次子,无考
——杨尚信。天禄公 三子,无考。
——杨尚贤。天禄公四子。配温氏,生子二:正芳、联芳。
——杨邦瑚,贤达,居苏家庄子。配李氏,生子一:栋。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杨邦魁,一豸公长子。配 氏,生子一:柱。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杨邦宠,一豸公次子。配 氏,生子二:橘、梓。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杨邦宁,一豸公三子。配 氏,生子三:椿、桂、朴。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杨文林,尚忠公子。配王氏,生子一:汶彩。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杨正芳,尚贤公长子。配孙氏,生子一:国玺。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杨联芳,尚贤公次子。配赵氏、闫氏,生子六:维藩、维翰、维屏、维恒、维宁、维城。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97世 ——杨槐(公元1520--1576年),字兆卿。邦杰公次子。有传贤达。 招远县城里村人。槐公天性孝悌,勤劳敦厚。初,与兄梅公皆未满十岁时父卒,家道中落一贫如洗,遂奉母命辍学务农,以助母供兄梅公力读成名。为我宗一族中兴,高风亮节,功德无量。以孙觐光贵,诰赠通奉大夫,累赠陕西左、右布政使、南京太仆寺正卿。以孙观光贵,晋阶资德大夫。
招远彦通公二十一世孙
杨钧庆 编撰、校审
谱前释语:
弘农华阴杨氏本世系表原载《史记》,系轩辕黄帝正裔。从上古黄帝至晋曲沃武公之所列世系,即杨氏以封地之地名为姓之前的血脉彻体。溯源三千多年可查历史,弘农华阴杨氏历代族谱公认先祖伯乔公为杨氏授姓鼻祖。据本族族谱史实,亦尊先祖伯乔公为弘农华阴杨氏血脉传承谱牒一世祖。授姓后的血脉传承谱牒世系表,以传承有序的福建《浦城杨氏宗谱》、浙江宁波府《鄞县杨氏宗谱》、《光溪杨氏宗谱》和历次续修的《招远杨氏族谱》为蓝本一脉传承,且经第七次续修《招远杨氏族谱》前,编委们溯脉考证,严谨无误。
招远彦通公派裔脉,由各代先祖前后历数次迁徙终至招远。《浦城杨氏宗谱》载: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山西省)始有晋国。至周襄王姬郑五年(公元前647年)又分封叔虞后裔伯乔公于山西杨地为侯,始有杨国(西周诸侯国,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遂以地名为姓。至晋顷公时因避祁盈怨案(公元前514年)之灭门晋祸,其子遁入陕西华山仙谷,祸事平息后,遂移居于陕西弘农华阴,史称杨氏正宗。 唐肃宗上元年间(公元760年-761年)齐宣公从陕西弘农华阴因宦入籍福建浦城永兴乡永吉里定居,始有“浦城杨氏”。又在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庆甫公因宦入籍,定居宁波府鄞县之茅山斗门(今属余姚县马渚镇,原名“陡亹壩”,俗称“斗门堰”)始有“鄞县杨氏”。又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景兹公自斗门迁居鄞县之光溪百梁桥定居。彦通公约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任黄县教谕,任满后,随定居于招远县城里村。累经五迁始留山东招远定居繁衍,授姓至今或已逾一百一十六世矣。
杨彦通位在总族谱第91世,山东招远杨氏1世祖
91世——杨彦通,字梅斋。仕清公次子。招远支杨氏始祖(鄞县光溪杨氏十四世)。洪武末年(约公元1395年--1396年)选贡,任山东登州(黄县)教谕。永乐年间任满致仕后,因与招远仕宦贤达多有交集,且喜招远淳朴民风和山水景色,遂籍于招远县城城里村,载《登州府志》。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与鄞县老家的伯父仕升公、兄彦信公三人,依据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1173年)的鄞县《杨氏宗谱》版本,修撰了第一部鄞县光溪《杨氏宗谱》,并献田二亩以赡光溪祖祠。以后的光溪谱中记载彦通公为“招远支始祖”,其后裔始称“招远杨氏”。
彦通公墓地旧址在招远城西门外(现邮电局院子北边),即古“城西观茔”,墓侧有五百年古槐一株。墓地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元1958年)。配王氏,生子二:嵩、升。
92世——杨嵩。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公学识渊博,通达明哲,却时舛运蹇。但以才德,修身齐家,泰然通达,为我族立足于招奠定基础。配隋氏,生子三:惠、振、庆。
93世——杨惠。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公行懿德馨,修身齐家,兴书立理,始鼎招邑。配范氏,生子四:允、敏、兴、起。
范氏祖母,坤蕴懿德,明哲事理,远见卓识。婆媳并孀,共育幼孙。为延香火,洞察时势,陈辩公堂,力弃军籍。无量功德,宗亲们感恩当铭记。
94世——杨允。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公文博德厚,从善如流,识时名义,乐善好施。正德年间流寇刘六、刘七兵犯招远,公倾家以捐金守城,亲自为战保城不失,义举载于汗青,德馨广传于世。配于氏,生子四:子荣、子华、一麟、一豸。
95世——杨子荣。有传贤达。明廪生。招远县城里村人。公珪璋粹质,博学多才,冰玉仙标,名播招邑。弱冠之时,即与弟子华前后赴乡试,虽题外违例八股而与举人擦肩,闻者皆惋惜,但其才华公认。天妒英才,中年谢世。
配张氏,儒门闺秀,懿行德馨,言传身教,裕我后昆。生子二:邦杰、邦瑚。
96世——杨邦杰(?--1528年)。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公胸怀坦荡,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不惜赤贫。后以子梅贵,赠奉政大夫、直隶真定府同知。以曾孙觐光贵,赠南京太仆寺卿并晋阶资德大夫。配孙氏,生子二:梅、槐。
尤其必须感恩跪谢的是,孙氏祖母终生贞操勤劳,杰公早卒,梅槐尚幼,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然二子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孙氏祖母朝耕暮织,含辛茹苦,勤俭持家,惟夙心二子学业有成,虽呕心沥血,累及失明,初心不改,始得回报。明嘉靖年间,梅公才德彰显,拔举恩贡,授盱眙县知县,迁直隶真定府同知、升潼关佥事。孙氏祖母过世后,以曾孙觐光贵,追赠二品夫人。宗亲们应感恩切切牢记:六世老祖母为杨氏兴旺,子孙振振,蜚叠腾达,“心灰泪血,共抵厥成。”实乃我杨门再造之女娲。
97世——杨梅(约1518--?),字和庵。邦杰公长子。有传仕宦。招远县城里村人。约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举恩贡,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授南直隶凤阳府盱眙县知县,任满后迁直隶真定府同知、再升潼关佥事(正四品)。
梅公宦海九年,在任时励精图治,兴利除弊,不媚权贵,两袖清风,仁慈爱民,心系民生,捐资助学,政绩斐然,民立碑刻石以彰功德。因厌烦官场,于万历九年辞官回乡颐养天年。回乡后扔心系民生,济貧救苦,博施不倦。后以子焌贵,诰赠奉政大夫。载邑志人物传。
梅公晚年将其家产一分为二,梅公十一子均分一半,另一半全给其弟槐公独子州牧,足见梅公之德堪为世范。
配徐氏,诰赠宜人、赵氏,诰封宜人,副室周氏、张氏,生子十一:熠、炫、焞、焌、烛、煊、灼、炳、爟、爚、炤。
梅公墓在罗峰赵家庵村西卧牛岗南河北岸,祭田14亩。墓地原址在龙王水库大坝中部(墓于1958年修龙王水库被毁无存)。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钦赐祭葬,槐公墓在今招远梦芝街道路家河村南,路家河水库(水库于1958年修建,墓地被毁无存)大坝中部向西约60米的水库中,当时墓地祭田36亩,中心墓地两亩多有墙垣。守墓人姓秦,最后的守墓人叫秦大田。明累赠槐公资德大夫墓碑现存招远市文物管理所珍藏。
配刘氏,诰赠太淑人、累赠二品太夫人,生子一:州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