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高莉
(2022-06-04 10:23:09)
《我变成了一棵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我”产生想象的原因,能理清“我”想象的思路。
2.感受作者想象的神奇,能顺着文中的提示展开想象。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受想象的神奇
1.探究“我”变成树的原因。
(1)“我”变成一棵树,这个想法真有意思。可是,“我”为什么会变成一棵树?
(2)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回顾交流,在自己玩的时候被突然要求停止活动的心情。
2.感受想象的神奇。
自由读完课文,与同桌交流故事中哪个情节的想象特别神奇。
(1)关注“鸟窝的形状”。
数一数作者一共想象了几种鸟窝的形状。
注意关键词“各种”。理解只有鸟窝的形状种类多了,才能算“各种”。由此体现出想象的丰富。
思考“我”的这棵树上是否只有这几种鸟窝,并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出更多形状的鸟窝。
(2)关注“住进来的方式”。
如果你是这棵大树的话,你还有什么方式能让小动物们住进来?
想象“我”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介绍这种上树的方式。
最后这个小秘密被妈妈发现了,“我”有什么感受?
总结: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中,作者大胆想象,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自己变成一棵树后的神奇经历,真有意思!
(二)对比学习,比较想象的异同
回顾,梳理《我变成了一棵树》和《宇宙的另一边》的想象思路。
1.出示《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一篇的故事情节。根据排序,理出思维导图,发现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
2.自主探究《宇宙的另一边》中的想象是否有先后顺序,自主发现《宇宙的另一边》是围绕“秘密”向着四面八方去想象的。(出示思维导图)
(三)整合阅读《大树城堡》
1.自主阅读《大树城堡》。
2.交流问题:
(1)为什么作者会有“阿木把砍掉的小树做成了小板凳儿,后来小板凳儿变成了绿色的城堡”这样的想法?
(2)想象一下,小动物们都会在大树城堡里做什么?(相机理解:和和睦睦)
(3)小板凳和绿色的城堡之间有没有关系?(想象要大胆、新奇,也要依据事物特点)
(4)这个故事里,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哪儿?
3.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有一天,阿木在执勤的时候发现有个人拿着斧头准备去砍伐小树。故事会怎么发展呢?阿木会怎么做呢?他可能说什么?
(四)课堂总结,激发想象兴趣
如果感兴趣,大家还可以仿照《我变成了一棵树》进行想象: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呢?
三、板书设计
我变成了一棵树
烦恼
高兴:好看、好玩、好吃
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