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集体备课--陈尔财

分类: 集体备课资料 |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词,指导写“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寓言的特点,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还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3、引导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以课文2、3段为例,引导学生按“要求、练习、结果”复述,学习运用这种构段方式写学习一项本领的小片断。
二、教学重点:
1、借助学习卡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还
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2、练习按“要求、练习、结果”自主选择 2、3段进行复述。
以课文2、3段为例,引导学生按“要求、练习、结果”写学习一项本领的小片断。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学习卡。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你们能从林老师的比划的动作中猜猜林老师这段时间学什么吗?(学轮滑)你们谁也来比划一下?同学们猜。
课前谈话2:看来同学们很会猜,你们能根据我给的图片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吗?(出示课件)这些都是什么故事?寓言有什么特点呢?(板书:故事——道理)我发现寓言故事都很简短很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刻!(边板书:小——大)
(二)、导入新课,解题,正音。
1、板书课题,示范写“昌”字。今天我们林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个寓言,板书课题,“昌”是由两个“日”组成,上窄下宽。
2、正音、解题。学生们读课题。这个“纪”字怎么读?我查了字典,发现它有两个读音,你们能结合注释,给这个课题选一个正确的读音吗?看来查阅工具书,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纪昌是一个人,学射就是学习射箭。
3、再读课题,质疑。同学们再读课题,你们能围绕课题提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吗?(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板书:原因、经过、结果)
(三)、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准生字,学习生字“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我要检查同学们是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先看这些生字?你会读吗?指名读。全班同学读词。我发现生字“妻”不好写。指导书写“妻”上面要写紧凑些,下面稍宽些,“横”要写平稳,最后一横要托住上面,所以要写长一些。现在大家在学习卡上练写,把妻字写正确写美观,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老师巡视,夸孩子:看你的横写得多平稳!你做到了上紧下松!你最后一横有牢牢托住上面!写得好的画星)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写每个字都能像你们这样认真,咱们班的小小书法家就增多了!好的,请同学们把笔放下。刚才第一遍读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出示课件)把这个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谁来试试?
(四)、品读第2、3段。
1、出示学习卡,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现在来学习2、3段。同学们请你们拿出学习卡,按上面的要求小组学习。(师巡视)
2、交流。
(1)飞卫要求的句子谁来读读?在这部分有打动你心的字、词、句吗?(出示课件)知道吗?这部分打动林老师的是一个标点符号“!”大家能想象飞卫当时说话的表情吗?说话的速度呢?指名读一读!
(2)纪昌怎么练习呢?指名说。在这部分有打动你心的字、词、句吗?说说你的从中感受到什么?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3)“到家”是回家吗?前面一个“相当”说明水平极高。“——”在这里的作用是?师引读:纪昌练得相当到家——。当纪昌练习成功后他心情如何?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能不能从一些词句中分析一下。(满意、激动、自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读读。
(4)这两段都是先写?然后写?最后写?(板书)
3、学生按目标、练习、成果比赛读。
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2、3自然段,一定有了许多的感受,请把这种感受带进你的朗读中。我们来比赛读。1、2组的同学读第二段,3、4组同学读第3段。
4、能不能将纪昌练习眼力的部分复述一下呢?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练习。指名复述。
(五)、感悟道理:
1、我们刚才学习的都是纪昌练习眼力部分,为什么没有详写详写射箭?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写练眼力呢?学习基本功很重要。(出示课件连线)
2、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
3、老师送给大家两句话,读一读。这些句子也和寓言故事一样,短小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收集。
(六)、小练笔:
学习这课,我又想起了我学轮滑的过程。我也模仿课文的样子写了一个小片断。大家听一听好吗?现在你们也来写一写吧?
(七)、布置作业:
《纪昌学射》这个故事选自《列子》很多故事都来自这本书,请同学去图书室借阅这本书。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长听一听。继续完成小练笔。
九、板书设计:
小故事
大道理
教材分析: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梭子、虱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1.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人。但还不是天下最好的射手。当时天下最好的射手是飞卫。纪昌决定和他比试一下箭法。纪昌先射中了空中一只鸟,飞卫大笑。纪昌又射了一箭,射中了水中一条鱼。飞卫还是笑着摇头。世人都说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是最难射中的,然而在飞卫眼里,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见飞卫提起弓,不经意地射了一箭,射穿了一片正在飘落的树叶。那片树叶却没有改变它飘落的轨迹,只是在空中停了一秒钟,仿佛犹豫了一下,然后又慢慢落下来。这一射朴实无华,然而却让纪昌彻底折服了,他决定向飞卫学习射术。
这就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2.板书课题,指导读法和写法。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
3.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写了纪昌几次练眼力?
三、品“练眼力”,感悟寓意
(一)引导探究“第一次练眼力”。
1.一开始飞卫是怎么教的?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你要想学好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2.你体会到了这个师傅怎么样?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从“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体会到飞卫的要求很严格。)
3.那纪昌面对师傅的严格要求,又是怎样做的呢?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说明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①“注视”是怎么样地看?联系生活理解“注视”,体会纪昌的坚持不懈和认真刻苦。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看看而已,是专注地看,是心无杂念地看!用飞卫的话来说就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②纪昌让自己注视着什么来练眼力?(穿梭着的梭子)梭子,同学们大概没有见过它,它中间粗,两头尖,形状像枣核。人们在织布的时候,便由它牵引着织线来回地、不停地穿过来穿过去
4.想象纪昌在两年的练习中别人是怎么看他的?
A
B
C
5.练习朗读。
6.正因为纪昌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地练习,所以本领练得怎么样了?
(理解“相当到家”,情景对话,过渡到第二次练眼力。)
(二)放手自学第二部分“练眼力”:
1.引导发现结构相似点:
同学们,第二部分写“练眼力”其实跟第一部分的写法是差不多的,你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结构相似点:提要求、练眼力、出成果
引导总结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抓关键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2.放手自学:
请大家带着上学习第一次“练眼力”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练眼力”,可以在课本的空白处写写批注。
3.集体交流。
(1)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可是飞卫认为他的眼力怎样呢?(还不够)他又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要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如果你是当时的纪昌,听了师傅的这番话,你有何感受?纪昌是怎么做的呢?纪昌二话不说听从了师傅说的话,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就应该具备谦虚的学习态度。
(2)第二次,他又是怎样练习的呢?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自己默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每天”“聚精会神”“盯着”等词语汇报。)
①聚精会神地盯着是怎样地盯着?(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屏息凝神)
②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虱子有多大?那车轮呢?真让人感到惊讶呀!可见,纪昌看虱子的本领也相当到家了。
(三)理解第四、第五自然段。
眼力练好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射箭,纪昌学射终于取得成功,除了有自己的汗水之外,他的成功还离不开谁?对,没有师傅的严厉要求,也许纪昌就成不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看来好老师的指导会事半功倍,有助于成功,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名师出高徒!
(四)总结寓意,升华情感
1.回顾课文,进行小结:飞卫为什么让纪昌这样做?你们明白了学射和练眼力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原来练基本功如此重要,所以课文把练眼力这一内容写得那么详细。)
2.看来,练眼力是学好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好基本功吗?
(如:要想练好游泳,必须先练憋气。 要想骑好自行车,必须先掌握好平衡。要想打好篮球,必须先练好运球……)
3.纪昌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除了基本功扎实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4.有人说,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珍贵的宝物。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从寓言《纪昌学射》这只魔袋里取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能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吗?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复述故事。
2、理解寓意。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睁大眼睛注视
(基本功)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凤巢小学 陈尔才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并没有把笔墨用在纪昌是如何学习射术,而是详细的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明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显。在处理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凸显“实践”,注重读中感悟
文中两次练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第一次练眼力上。为了引领孩子感悟纪昌苦练的品质,我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一读,让孩子理解“注视”的字面意思。二读,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与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在纪昌的注视中含有的那种坚持不懈,认真刻苦的品质。三读,通过想象,感悟只有认真刻苦还不够,还要有恒心,有毅力,让学生在品词读句中层深入的感悟纪昌的学习品质。
二、渗透学习方法,并贯穿课堂始终
首先,初读课文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目的是渗透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语把语言组织的更有条理。学完全文后,我再次提供句式进行训练时,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语言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渗进联系生活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兴趣盎然,对词语的理解和对纪昌的学习品质的理解更加深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所以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用激发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力求把联想和想象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引领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一次练眼力的过程中,我适时的向孩子们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放手让孩子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学习第二次练眼力。给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我想通过自己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在课堂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适时给予肯定和提炼,力求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再到学习中去。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
三、故事链接,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开头设计的故事导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理解,变演绎为探究。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去主动读通、读懂文本。体会主人公的品质。就今天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寓言的学习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实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有些学习方法的处理可能还不够准确和到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研究和探索。
http://s11/mw690/0029SoyEgy72ycsfE2m7a&690
http://s10/mw690/0029SoyEgy72ycuACQ9f9&690
今天有幸聆听陈老师的课,受益颇深,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一些非常肤浅的看法。
陈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
一、干净利索、板块清晰
无论是从教学预案还是从课堂呈现上来看,陈老师的课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干净利索、版块清晰。从谈话导入到整体感知到交流问题,再到复述故事最后到拓展引申,环节之间清晰明了,又不失整体感。
二、凸显“实践”,层层递进
文中两次练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把重点放在了第一次练眼力上,这一点从课堂展现就可见一斑。陈老师在让学生学习“第一次练眼力”时,是这样展开的:理解“盯”—根据图片了解“梭子”和织布的情形—亲身体验(把自己的食指当梭子,让孩子注视着穿梭着的食指)—联系实际,体会品质—追问“纪昌想过放弃吗?”。就这样层层递进,通过这样的实践和品词活动,重点学习了第一次练眼力的过程,也让学生感悟到了纪昌的品质。
三、尊重多元化感悟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陈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寓意时,没有以老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因此课堂上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做任何事要坚持,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
四、注重方法渗透
学习课文,不仅仅是学习文章内容,也应该要注重方法的渗透。陈老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时,根据板书让学生观察思考:故事的哪一部分最重要?不用老师告诉,答案在学生的口中就很明朗,那就是过程。老师顺势渗透方法:在复述故事时重点讲过程,所以一切水到渠成。陈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多多,在此不在一一陈述。
下面我再对这节课谈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在看板书概括纪昌学射过程时,如果老师能够适时指导学生用上一些“连接词”,这样就能把事情表述清楚,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要是在教学第二次练眼力的过程时,能从起先的“扶”到“放”,让孩子尝试运用之前的方法学习第二次练眼力的话,我想就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而且如果相机对学生在课堂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适时给予肯定和提炼,力求学方法从学生中来再到学习中去,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总之,听陈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许多,用一句话作为我的此次学习总结: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智慧体验,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每一颗独特的心灵。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