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为己,天株地灭”之我谈
(2019-02-27 12:19:55)
标签:
文化杂谈 |
“人不为己,天株地灭”这句话是一个汉语谚语。一直以来都将“人不为己”单纯地解读为是:为自己的极端的损人利己的个人德行,是个人主义者的“信条”。并一直受到批判。
有人认为上述解释不妥,认为应当将“为己”理解为是个人的“修身”、“修为”、“修德”。 这个解读的确让一般人难于理解了。因为很多不“修身”的人,不是照样活得好好地吗?
其实“人不为己,天株地灭”中的“为己”,就是“为了自己的……”。《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另有人又以“人之初,性本恶。”相对。无论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看这就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之初”就是指人的婴幼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婴幼儿无整人害人之心,无危害社会之举,常以微笑娱悦旁人,故为善。但其饭来张口,衣来却不伸手,一应吃喝拉撒全靠人服侍。饿了及稍有不适便大哭起来。小手指常插入衣被薄弱处,致其成窟窿。婴幼儿时期的人也从没有为别人考虑的“思想”。故以此为“恶”。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之初” 就是指早期原始社会的人类。那时一个部族内部是团结的,相互间也是基本友善平等的。为求生存与其他部族,时而联合,时而征伐,其善恶终是相伴而行。总之为己的善与恶都是人类为己的本能。“人不为己,天株地灭”就是一个中性语。
为什么“人不为己,天株地灭”会被一些人批判?因为批判者忽视这句话的中性性质,“为己”就是为私,而“私”为万恶之源。站在了左边去理解这句话,“人不为己,天株地灭”又被另一些人奉为“信条”,是这些人的认识仍停留在人之初的阶段。其关键问题是对“为己”內容的解读。“为己”既可以理解为“为了个人私利”,也可以理解为“为了个人的理想(信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公众的社会的利益中,甚至可以舍小己为大己,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