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成都锦官城
(2018-05-15 19:27:38)
标签:
历史文化 |
唐代李白在《蜀道难》中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杜甫在《蜀相》中也说:“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与“锦官城”
(以下统称“锦官城”)的提法,对今天的人来说,都是指“成都城”。不过,在唐代之前,“锦官城”是指成都城吗?
那么锦官城究竟在今天成都的哪个位置呢?《华阳国志》记载说:“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江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曰笮桥。”我理解“城南曰江桥”中的“江桥”,应该指成都城南外一应过江的桥。“流江”即今天的锦江。“万里桥”即今天俗称的南门大桥。有了万里桥这个标志物,夷里桥于万里桥西侧,笮桥又在其西上流。要判定“笮桥”于今的位置,按旧时成都此处桥梁溯江上寻。其最近的桥是西郊河(不是护城河,原与西郊河平行的护城河于1958年填埋。)下游与锦江汇合处的迎仙桥。迎仙桥位于传统通往温江、崇州至雅安方向的官道上。不要忘了,“笮桥”中的“笮”字不仅含有“竹索”的意思,还含有“邛笮”这个西南夷部族的意思。“笮桥”又可以理解为“通向邛部、笮部的桥”。锦江上游为清水河。清水河系主流,摸底河是其分水,西郊河又是摸底河的分水,据此西郊河流量应相对少于前两河,在流量不大的河流上,用竹索造桥更容易些。且此桥距成都城垣西南角不足一百米,当年桓温南来攻城时,与李势蜀军大战于此处笮桥,是合理的。“笮桥”位置一经确定,“夷里桥”的位置就好办了。
大家都知道,过万里桥向南的路,历来是通往乐山、云南昭通方向的正道、官道。笮桥又是通往西南夷的传统官道。那么两桥间的“夷里桥”又通向何处呢?
《华阳国志》只说了夷里桥南岸两侧情况,并未说,过桥后的道路继续向南会通向何方。查笮桥与万里桥间距离约两千余米,两桥已是成都城分别通向南和西南夷官道的重要桥梁,它们中间就无必要再有一座通衢大桥了。此桥又被史料记载,可见此桥又极为重要,其原因是该桥通往的地块其东侧在东汉永初(107─113)时,就修建了学校。西边则为锦官城。可见夷里桥只是通向学校和锦官城的专用桥梁。
流经笮桥、夷里桥的流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这就说锦官城位置在流江边。回忆万里桥与笮桥间历史地理。锦江与西郊河汇合后,先向东南、后向东北方向转了一个弧圈到今彩虹桥止,在其北岸形成一块今称百花新村的弧形地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今百花新村地块,老人们都记得,百花新村(曾经是成都拉圾堆放处,老百姓俗称此地块为“渣滓坝”)与城墙边的马路(今锦里西路)间,有一段河道,上下与锦江相通,将百花新村分割成岛屿状,这段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还存在,其中段还有一座桥,于是我判定历史上曾有过的这座桥所在的位置,就是两千多年前夷里桥的位置。从万里桥上溯到迎仙桥,其锦江的北岸在旧时,唯有百花新村处的岸边有石条砌成的保坎(或城墙墙基)。旧时,站在此处向南边望去,一片田野的约七百米远处,就是“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因此今天百花新村所在地块就是唐朝之前的成都锦官城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