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荥阳侯郑遇春墓考察记

标签:
文化历史 |
之所以要考察郑遇春墓,其源于对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双河乡金鼓村郑氏的考察。双河乡郑氏所存资料不足,其族谱甚简,名山区旧志所载也简,所幸该支入川始祖郑孤贞墓被列为该区区级文保单位。为查清该支郑氏上下世系,于网上广泛收罗有关资料,其中就查到郑遇春墓在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狮子口镇申津渡村。
朋友车籍在浙江温州,今欲将车籍转回四川,邀我一行同往。一则减轻空负,二则一边走一边玩,以达互惠互利。该旅程交由我设计,于是私设了去申津渡村考察郑遇春墓一项。
三月二十六日,车从成都出发,当夜宿恩施。二十七日从恩施,经宜昌上岳宜高速,在申津渡收费站下高速。那知同行者的导航把我们引向了狮子口村。由于方向不明,言语不通,耽误不少时间。“有困难找政府”,有此思路,便驱车来到插有国旗的狮子口村村委会。村委有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郑遇春墓应该在申津渡村,到该村村委会一问就知道了。并告诉我们该村书记的电话。
申津渡村村委会座落在一片新落成的新楼房间,新房已有不少村民开始入住。告知来意,村民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帮忙联系了村领导。喻书记及村主任的到来,让我希望大增。在介绍我所知该郑氏家族情况后,喻书记提到说:我所说的版本与当地所掌握的版本有所不同。其实正因版本有异,正是我们正在搜寻更接近实情的理由。从喻书记口中得知,当地所知郑遇春郑氏资料也不尽多,为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以富新农村的文化内涵,他们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史料。
喻书记正在病中,他托村主任为我们带路,去考察郑遇春墓。申津渡村位于一片广袤的淤积平原上,沟壑纵横。郑遇春墓位于四周为深水沟,突起的墓地中,无桥可过。同行的年轻者见一棺材板,拖来搭起一简易便桥,让我们湿鞋而不湿脚,险而积易地到达墓地。
郑遇春墓壅土为冢,径约五米。立有一碑,上书“宣力武臣柱国/明敕封开国辅运推诚郑遇春夫人谢向之墓/大都督荥阳侯/清康熙五十一年岁官壬辰季”。墓前散有数块疑是石瓶、石柱的石件。翻开一疑是有文字的石条,不见有文字,只见一条十厘米长的蜈蚣和一条近尺许的红黑相间的蛇龟缩其下。郑遇春墓前没有曾祭祀的痕迹,坟头上却插有一招魂幡,周边皆异姓坟。
其墓为当地文保单位,未见其文保标志。据说当地有郑遇春后裔,却不得见。因急于去湖南洞庭君山,谢过了村书记和村主任,便登上路程。
归来,从网上提供资料有说:郑遇春墓“墓址原在古凤山麓(今清真安州大堂中脉)。康熙二十年(1651年),真安州治从土坪迁回古风山麓,重修州城,移遇春墓于古凤山颈左侧(与山腰龙王庙并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州牧汪歙建州城垣,遇春墓被撇在城垣之外。1950年毁庙宇,堕城垣,墓地被城垣砖石湮没,墓址难于辩认,现位于荆州市。”
查,“真安州”为明设,雍正二年( 1724 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六年正安州随遵义府隶贵州布政使司,自此正安始入黔籍(之前属四川)。民国 2 年( 1913 年),贵州省公署发布“露告”,废正安州置正安县。民国 3 年,正安州始改为正安县。正安县当地也确有“古凤山”和“土坪”地名。从贵州正安县郑氏公示的资料看,正安县郑氏与郑遇春一支郑氏无直接关系。因而郑遇春原葬地不在贵州正安县。
郑遇春在南京被杀,一般来说,其遗体会被家人就近安葬,南京附近应为郑遇春原葬地。时墓式规格也应一般化。资料显示:郑遇春遗体是其长子郑详(思聪)、长孙郑旺,从南京迁葬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狮子口镇申津渡村(估计是乘朱棣起事之乱时,采取的行动)。初葬于此的墓式不明,但从墓地现场查看,其碑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其石质与散落于周边石瓶、石柱、石条无异。这些少量石件的出现,可见康熙年间立碑时,其墓式应高于普通百姓,但又没有大势张扬。http://s3/mw690/0029Sipazy7jwxnykMOe2&690
http://s4/mw690/0029Sipazy7jwxJSjBNf3&690
http://s5/mw690/0029Sipazy7jwyydxSka4&690
http://s10/mw690/0029Sipazy7jwy5nSul09&690
http://s1/mw690/0029Sipazy7jwycQg9ie0&690
http://s14/mw690/0029Sipazy7jwyVlNJbd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