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下”两字,到秀山民歌《黄杨扁担》

标签:
文化 |
“上、下”字主要用途有:1、表示方位,如:上面、下方。2、表示动作,如:上楼、上斑、下乡、下课。
这里只谈表示动作的“上”与“下”的用法。
旧时,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用“上”,如“上省城”、“上京城”。反之则为“下”,如“下乡”、“下地方”、“下放”。
从河流下游到上游用“上”,如湖广人到四川来,称为“上四川”。反之则为“下”,如四川人称长江下游的人为“下江人”。这里是以长江流向为准的说法。 从甘肃、陕西一带到四川来,称为“下四川”。这里是以嘉陵江流向为准的说法。
“上川东”、“下川南”说法,既与四川境内河流流向有关,又与京城远近有关,两种意思都有了。
秀山县全称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黄杨扁担》歌词反映的正是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不是汉族的。正因为它欢乐、轻快,受到了汉族人的喜好。笔者在当学生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抄录了民歌《黄杨扁担》。抄录时,“词曲”的位置上写明为“四川秀山”。当时,秀山县属于四川,将《黄杨扁担》与宜宾民歌、盐源民歌等以四川下辖地方为名的民歌列入四川民歌系列,那是很正常无异议的事了。那知后来重庆一直辖,就出事情了。起因是中央电视台一次播送民歌《黄杨扁担》时,报了此歌为“四川民歌”,引起网上一片喧哗。愚以为巴蜀文化的紧密关系,不受人们主观愿望一刀就能砍开完事的。现仅就民歌《黄杨扁担》歌词内容,表示我的一点看法。
《黄杨扁担》中“挑一挑白米下柳州”一句歌词,其含意是可供查辩的。
首先,挑一挑白米从秀山到广西柳州,这可能吗?民歌虽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但不能高得离谱了吧。且不说两处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只是长途运送“白米”是不合实际的。因为长途搬运只能是“谷子”,而不是“白米”。挑送的是“白米”,那就说明挑送白米的汉子出发地,应该距柳州很近的地方。那么挑白米汉子的出发地在什么地方呢?
其次,“下柳州”三个字,为我们揭开了挑白米汉子出发地的大致方位。查柳州周边较近的地方,没有比柳州城更大的城池,因而这里用的“下”字,不是从大地方到小地方的意思。不是这层意思,那就是与河流流向有关了。又查流经柳州的大河,就只有融江了。融江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由北向南流来柳州。顺河到下游柳州就能用上了“下”字,因而民歌《黄杨扁担》的原始始创地,就是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民族地区。由于秀山一带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民族相同,文化、习俗相通,故民歌的相互传唱,无不在他们之中存在。
后来,有人查证说:民歌《黄杨扁担》中,“下柳州”中的“柳”字错了,应该是“下酉州”。“酉”即“酉阳”。酉阳曾为“酉阳州”。而简称“酉阳州”为“酉州”,是不是曾得到秀山县,特别是秀山大多数民族的认同?旧时,秀山县为酉阳州的属县,因而从秀山到酉阳,用“下酉州”就很不恰当。而流经秀山的河流都是由西南流向东北方,没有明显的河水流向酉阳城,因而用“下酉州”就更不恰当了。
民歌《黄杨扁担》原始始创地应是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民族地区,秀山县是民歌《黄杨扁担》入巴蜀的始唱地和改创地。秀山县在清初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进入巴蜀的一个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外地文化进入巴蜀的重要通道之一。正因如此,民歌《黄杨扁担》能传唱于巴山蜀水。
民歌《黄杨扁担》定为“秀山民歌”是没有问题的,致于要纳入“巴渝民歌”范畴,一则要开创自身独有的,层次更高的特色。二则那要给时间,让人们有理由去接受这个转化吧!http://s2/mw690/0029Sipazy7iJnLwkCde1&690
http://s1/mw690/0029Sipazy7iJnOJMByf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