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节,又到了粽子大量上市的时候,不禁想起过去我家包粽子的情景。
母亲是湖北洪湖边上渔家女儿,自幼善长包粽子。包前,母亲总要先将糯米泡上三、四天,每天换清水一次。包粽子专用粽子叶,而不用笋壳或芦竹叶。采来棕树叶三、四支,将小叶撕成三四条细丝,与粽子叶一起用清水洗净待用。糯米泡胀后才开始包。先将棕叶柄向上捆好,两张叶子包一个,再用棕叶细丝捆扎,只捆一圈便完成了一个(不像现在有些粽子被五花大绑,解开很费力)。用棕树叶捆粽子的好处是:一用纯天然的材料,很环保,且有天然的植物香味。二是方便,不用口咬或剪刀,熟后解开也方便。三是数量立等可数。四是粽子煮好后,只要将棕叶柄一提,即可方便出锅。包到最后,米不多,粽叶也只剩下四五匹了,母亲总要用一匹粽叶,分别包上几个小粽子,混杂其中。粽子煮熟后,淋上红糖熬制好的糖水,便可食用了。母亲包粽子的手艺特精,不少邻居常常请母亲代劳,母亲也乐此不疲,从不拒绝。
四川地区所包的粽子花样特多,其中以椒盐粽子为代表,多用红豆、饭豆、腊肉、花椒粉为加馅。此类粽子熟后,不另加作料,立等可食,甚为方便,味道也不错。但我认为:其实粽子出现应早于屈原投江的时间,那时肯定没有棉线,只有植物纤维制成的麻线。用麻线捆粽子,其成本要比用棕叶高得多。因而母亲所包的粽子方法应是最原始的方法。自然这里不提倡大家都去用棕树叶包粽子,否则这一天将是棕榈树的灾难日。
现在不少少年儿童不知历史典故,称正月十五是“汤元节”,八月十五是“月饼节”,端午节自然成了“粽子节”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