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结论
元末,明玉珍率一支红巾军入川,军队及随军前后入川民众迏数十万人。这些军民中大多数是麻城孝感乡籍或经由麻城孝感乡入川的,并且绝大多数都认同“麻城县孝感乡”为原籍。这些移民及部份军人被明玉珍安置于川内各地以“官庄”形式屯田,以达到自食和为大夏政权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洪武四年,朱元璋佔领四川,他把大夏政权屯田“官庄”的庄户,一部份“复迁”到四川各地为自耕农,一部份安置到“官田”为民(兵)屯的屯民,一部份安置或迁徙到边地作为军屯的军户,并派出少量嫡系军人参与其中,起着领导和监督作用,形成四川西南边地“以屯助守”的“某姓营”。“某姓营”及其它的领导者不仅要完成屯田守土的职责,还要执行外出打仗等其它任务。
明朝中后期,由于明蜀王及各级官员的贪腐,大肆吞佔民屯土地,[1]致使明代的民屯为今天没有留下可见的遗存。以“某姓营”为代表的军屯涉及明皇室和国家的安危,军屯又直接为军事领导机关节制。蜀王及地方官员对其不得不有所顾忌,加上军屯又多处于边远地区,因而留下元末到明末这段四川历史的碎片。
明末“避难洪雅止戈街”现象,不仅是民众企求平安的一个基本述求反映外,还为今天研究明未四川土著群体“避难”,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事例。
────────────────────────────────────────────
注:[1]见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第481页
第三节 四川卫所的屯田。
“某姓营”及相关信息是今天研究四川政治、经济、军事及移民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十五、寄语
从民国《新编南郑县志》中还发现,仅民国时南郑县(含今天南郑县和汉台区)[1]就有120个以“某姓营”为名的基层行政单位,直到今天仍有67个以“某姓营”为名的镇、街道或街道办、村(同类型行政单位在全汉中市就有102个)[2]。民国《南郑县志》同时提到:“邑镇山南,备戎屯军,自古然也。”“明设汉中卫及宁羌卫。汉中卫置指挥十一员,与宁羌卫同隶陕西掌印都指挥使司。在今天山河堰分军田、民田。”至于汉中一带“某姓营”与明代所分军田、民田关系,是否汉中一带也有“麻城孝感乡现象”,待今后收集到新资料后再作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以“某姓营”为线索的议题,几乎涵盖了四川地区和周边部份省市从宋末到清初的历史。尤其填补了明玉珍到明初的屯田史(包括元末四川移民史)和四川明末清初老民“避难”史。只因个人掌握资料少,田野调查也不甚周全,所议定有不慎密之处,观点难免偏颇,但又觉得非议不可,故以《开启……大门》为题,意欲抛砖引玉,寄希望于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共议此题,还原历史原貌。
(本文还在继续资料收集和史料查对之中)
────────────────────────────────────────────
注:
[1]南郑县方志办1993年3月主编,民国十年《新编南郑县志》校注本。
[2]《西安统计》汉中部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