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阳踏水镇寨子沟钟氏清光绪年间重刊的《钟氏族谱》中,发现该支钟氏早年与金堂县(金邑)陈氏的一些交往。从中可见客家人之间,入川早期的社交活动情况一斑。
一、钟氏光绪重刊《钟氏族谱》提到,“乾隆廿五年腊月十六,宏予老人年八十”,口述遗嘱后“命外孙金邑庠生陈钟书于中堂。”陈钟姓“陈”名“钟”,是宏予公的外孙不假。尽管《钟氏族谱》中,没有宏予公有女儿的记载。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宏予公确有女儿。囿于封建礼教,族谱不录。陈钟是宏予公亲外孙。另一种可能是宏予公叔伯兄弟的亲外孙。宏予公也可称其为“外孙”。从宏予公“命”外孙来看,陈钟是宏予公亲外孙的可能性最大。宏予公为何不让本家子孙,而让外孙抄记自己的“遗嘱”?一则是憨家公也爱外孙,何况陈钟初有功名。二则可显“遗嘱”的公允。
二、《钟氏族谱》中,前后两次提到同一个人。第一次“金邑进士,授四川潼川府教授,年家眷晚陈公钧先生”。第二次“雅州府学正堂,前任潼川府教授,眷晚陈公钧先生”。
“年家眷晚”与“眷晚”是古人表示两人间关系的用词之一。通常,同年子弟写“年家”,世交写“通家”,是亲戚写“眷”,两人辈份不同,是晚辈的加一个“晚”字。如“年家眷弟”表示两人关系一般。称“眷晚”,两者间关系就密切了。钟家前后用了表示关系深浅不同的用语,说明了什么呢?
《钟氏族谱》记载,乾隆三年(1738),因宏予公“三返原乡省亲,无愧孝子”,川粤两地亲朋,具以作诗相赠。陈钧被邀参与赠诗,仅管陈钧系进士出身和三台县教授职。由于陈钧与钟家是亲戚间初认,关系尚不深厚。故钟氏用“年家眷晩”相称。并将“年家眷晚”这种一般关系如实记录下来了。道光和光绪时,钟家修谱,谱中都使用了“年家眷晚”这个词
乾隆二十五年(1760),遇宏予公八十寿辰,陈钧又前来相贺。钟家对陈钧就用“眷晚”相称了。“眷晚”称呼的出现,说明,经二十多年时间的交往,两家的亲戚关系越亲了。而且钟氏族人对陈钧的学识、人品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有了更深刻了解。陈钧先生有哪些品行让钟家人推崇呢?
陈钧先生字璇图,号陶万。雍正中,年二十岁的陈钧偕母携弟,由广东长乐县迁四川金堂县牟池塔(今青白江龙王镇牟池塔村)落业。
陈钧于乾隆九年甲子科乡薦经元,十九年甲戌科进士,官潼川府教谕。关于陈钧入仕过程,却有一段非同一般的经历。陈钧刚入川时尚未落籍,正好遇上童子试,意欲就在四川参与应试,这在科举考试中绝对不许可的。喜得当时任金堂县教谕的华方声慧眼识金,力排众议,特准入试,终始陈钧跨入仕途大门。梁汝材在《华公振庵传》中这样写到:“方公之在金堂也,接见诸生,谆谆以敦学为朂。一时名士多出门下。其最著者,陈生名钧。钧粤东人,始迁金堂,初应童子试,众以冒籍阻之。公因命题令作文,钧援笔立成。公览之,大诧异。谓众曰:此奇才也。朝廷取士,期在得人。有才如此,何妨破格容彼一试。众坚持不可。公怒白于县,令得附名榜尾,府院试皆冠军,科试第一,食廪饩。公大喜,令入锦江书院肄业,次年中试第三,后成进士。”陈钧自己也说:“钧自粤东入籍金堂,萍踪初寄,鸿爪无盟。童试为众所阻。赖华振庵夫子多方推挽,始得入泮,食饩,登贤书,成进士。”(邛崃市方志办重刊,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卷四十三艺文志
传)陈钧在潼川府任教授,“后以家贫告降就教,补雅州府教授”。为官约三十年,因“太夫人又老多病,遂改官以归”。
陈钧先生早年在广东时,家中十余万卷藏书,被其不二年,就盖数过之。年少时,经世于天下山川,形便郡县要冲,民生利弊,靡不研悉。为其后来进取功名、齐家处世奠定良好的基础。著有《补敬斋集》六卷、《偶闲录》二卷、《旋乡纪事》二卷、《搜余杂记》二卷、《春秋小纪》一卷、《雅州府志》二十卷、《天雅传信录》二卷、《纲目节录》二十卷、《医纂》四卷、《地理管见》四卷和《陈氏家谱》八卷。著书数十万言,函天文地舆、医卜星圃之书。其文无成见无定规,雨集云来千言立就。其崇论宏议,如天风海涛,不可方物。精义名言如岳峙渊澄,不可窥测。文章深得当时和后来的人的好评。江陵名士朱遐唐看了老先生文章说:“某三十年不见此种著作矣”。曾任四川盐茶道的吴树萱总结说:“西川言先辈者,必曰陶万先生”。
陈钧先生为官清廉,在潼川府任教谕时,郡守及属官、诸生数百人强为其贺寿,竟避它所。为官三十余年,终因贫困而辞官。先生虽不富裕,仍乐善好施。一次家中等米下锅,买米途中遇人新丧无棺,便将米钱助与他人,自己午炊,却另想办法。正应了简阳寨子沟《钟氏族谱》中“有时仁者不富也”那句话。
陈钧先生让人初见时不可近,处之则和爱可亲。对同乡数以千计从游的学子,谆谆教诲,详尽而挚诚。每遇可怒事,其脾气如迅霆骤雨。事平,很快态度,又春和盎然。
陈钧先生为人低调,住所及衣鞋与普通人无异,数十年都不变。闲来不是整天默坐或手持书卷,就是在小院亲植树木花草,自号“复童丈人”。
陈钧先生理家也有主张。兄弟五人,先生为长,自是当家人。安排二弟理外。三弟陈铣喜医,专门扶伺老夫人,母卒,其医术愈精,成为当地名医。四弟、五弟专事农桑。
陈钧先生去世时,有子六人,孙三十余人,曾孙十余人。其中尤以竺山、卯生二子能文章,是陈钧后人中最能体现家学的突出代表。竺山原名“一沺”,后为“暹”。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参与了清嘉庆《清溪县志》的纂辑。
陈钧先生的品行正是钟家人推崇的对象。于是钟家人在宏予公前,将陈钧称“眷晚”,提高了陈钧先生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但他们就竟是什么亲戚关系呢?
首先从同为金堂人的“陈钧”与“陈钟”是什么关系说起。陈钟既是宏予公“外孙”,陈钟母亲自然姓“钟”了。从陈钟的名字“钟”字上看,自然含有母亲姓氏在内。不过陈钟的“钟”字与陈钧的“钧”字(陈钧弟姓名为“陈铣”),两相一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家人所用的排行方法,是客家人常用的以“偏旁联络其中,则分而犹合”(寨子沟《钟氏族谱·卷一·命名排行》)之法。共同使用了“金”字偏旁为排行,可见两家人是很近的亲戚。不过陈钧的母亲姓“薛”,陈钧与陈钟就应是堂兄弟了。陈钧与陈钟是亲戚,那么陈钧也是钟家的亲戚了。由于陈钧是钟家的亲戚,又以自己的品行和地位得到钟家认可,成为钟家的座上贵宾。
钟家在修谱时,如实记录下了这前后两次对陈钧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两家感情交往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钟氏修谱时,对待陈钧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
三、宏予公的孙子,瑅公第三子佳桂公,在清光绪《钟氏族谱》中记载:“寿六十身游壁水,金邑副魁举人,年家眷弟陈公达纯,锦屏称贺并缀以词。”钟家人称陈迏纯为“年家眷弟”。可见佳桂公与陈达纯之间虽有亲戚关系,平时却往来较少。正值佳桂公“轮周甲子”之时,陈迏纯以亲戚和举人身份受邀相贺,也是在情理之中,其待遇与陈钧第一次到钟家献诗相似。
清嘉庆《金堂县志》中仅有“陈达纯,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副贡生”记载。陈迏纯是金堂县哪一个地方人?与钟家此后关系的发展如何,惜无后续资料。不过在青白江区城厢镇(原金堂县县城),五贤坊陈氏(客家人,由闽省迁蜀)崇本祠《陈氏族谱》中,有陈氏“达经、达绅”两人为其族谱著文。这两人排行与陈达纯相同,且后一字偏旁也相同,应该同出一门。达经二人系崇本祠陈氏近亲。崇本祠陈氏裔孙陈顺新(九如)分析说:“达经公当在十三世矣。”而从其它尚待证实的信息,有达纪、达绅、达维、达纲随父于雍正六年入川落业牟池塔落业。疑其父为陈钧或其弟,而爷爷名为陈正漠。陈正漠的“正”字,正是崇本祠陈氏十二世排行字,中间错漏一世。之前,曾到青白江区龙王镇牟池村考察,试图能得到新的资料、线索和能解决一些疑团。可惜,牟池塔山已建变电站,周边仍是不少客家陈氏群众的聚居地,实地却没有得到任何与陈钧、陈钟及陈达纯等有关的任何信息。
佳桂公曾购地金堂县“陈家沟七堆瓦”,土桥长余沟蛇形嘴肖家塝,又有从广东长乐县迁来的陈本芳四兄弟在此落业。寨子沟钟氏子孙来往金堂县土桥盘营生,也常会与土桥陈氏打交道,因而寨子沟钟氏的媳妇中,不少是陈家女。
蒙寨子沟钟氏的错爱,为扬钟氏先人行谊,惶恐之中献文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