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涛声
涛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104
  • 关注人气:4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主义(下)

(2024-08-22 12:44:12)
什么是人文主义?(下)

    上文说到人文主义,即字由主义,主张人遇事不必从外部寻找答案,而是要转向内心,因为人的内心会提供答案。如果这是真的,这样就跳过了神,或者说人干脆自己成了神。可麻烦的是人有那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的想法,都同样值得尊重,那不是要乱成一团?即使有“普适价值”和法律,也很难解决问题。

    于是就产生了字由主义的左派,即社会人文主义。他们主张过于强调个人内心的感觉是歧途,而更应该顾及他人的体验和感受才行。个人必须放下自己的愿望,要把他人的需要和体验视为优先。唯有这样,世界才能和谐发展。

    怎么样?这样的理论是不是很熟悉?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不就是集体主义精神么?有个非常著名的,曾经让多少人心服口服的说法:没有了集体、单位、国家,你就什么也不是!社会人文主义不鼓励个人的自我探索,而主张建立强有力的集体制度。唯有集体(政党,工会等)才能代替大家个人做出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个人的感受无足轻重,个人必须服从集体。

    这样的理论曾经深入国人的大脑,占据无可动摇的地位。但是,为此中国人是吃了大苦头的(可怜西方左派则没有尝到这种苦头,还比较天真。)。因为人性本恶,人最擅长的是说和做根本不是一回事。当一种理论在实践中出现了和愿望相反的结果,说明该理论有重大缺陷。由集体代替个人,愿望似乎很美好,却不料这个集体,会成为利益集团,他们有自己的打算。在他们的算计之下,个人就什么权利也没有了。哪里还有什么字由?有人说,人本来就没有字由。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字由的程度可以有很大的差别,绝对的字由当然没有,而相对的字由是存在的,是可以感觉到,并区别开来的吧。

    既然人文主义有左派,当然也有右派,那就是进化人文主义。这个理论认为,既然人有优劣之分,个人的感受也就有高下的差别。比如爱因斯坦的感受和一个差生的感受,怎么可能同样值得尊重?因此,唯有优先考虑优秀者的感觉和选择,不理会低端人的体会,世界才能更快进步。

    进化人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其实是个丛林世界,唯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可问题是谁才是优秀者?可以是一个民族,于是露出了种族主义面目;也可以是一个集团,他们有权有势有钱,于是就有了森严的等级;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人,他是什么?大家都懂。在此,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希特勒。如果遇到战争,他们会觉得战争的体验非常必要,优胜劣汰,战争可以推动人类更快速发展。战争让人获得权力,荣耀和征服的伟大功绩,是其它方式无法比拟的。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如此激动人心的鼓舞和激励,让人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去拥抱战争,即使战斗到死也是死得其所,轰轰烈烈,无比绚烂!但战争让谁牺牲,让谁得利?

    我说了那么多,有一件事必须声明:我相信,其实国人和西方人在很多问题的表达和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好多老师是M国人,还是非常虔诚的信徒。我常常感到困惑,他们说话似乎总不能简单一语中的,喜欢啰嗦,绕圈子,让人不容易理解。后来我还意识到,国人讲话,即使用英语,自以为表达很清楚明白,但他们是不是也有理解上的困难?所谓“鸡同鸭讲”的情况,特别是在说比较复杂的事情上,是否有可能发生?所以,我读《未来简史》,是用中国人的大脑来理解西方人的意见,和赫拉利的本意也许存在偏差。

    赫拉利还从人文主义出发来看待信仰。他以为,如果人的内心认为有神,就信了;如果人的内心认为没有神,就不信。从这一点来看,信仰和神的真实存在并没有关系,只是和人的内心感受有关。很多信徒总是千方百计企图从科学,历史等方面来“证明”神的存在,我以为这不仅徒劳,而且正说明他们的内心其实很不踏实,是对神没有信心的表现。真正的信徒是不会在乎这些问题的,对他们来说,信就信了,就这么简单。

    对于无神论者,很多信徒认为他们很可怕!竟敢不信神,不畏惧神,那不是什么坏事都敢干?(极端的信徒可能认为无神论者和异教徒该死)其实并非如此。无神论者也并不是魔鬼,他们和信徒一样,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但必须承认,信徒受到的道德方面的约束应该更多。所以赫拉利认为,宗叫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神是否存在无关。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和宗叫并非全然对立。自由主义的传统派,社会派(左派)和进化派(右派),只要不走极端,都值得思考。人应该不断探索,寻找更好的理论。而不能僵化,墨守成规。其实,世界上本无完美无缺的理论,只要相对好就算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