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2016-08-24 10:47:40)
标签:
杂谈 |
《生日》(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调查班级同学生日所在的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会统计与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并认识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几月?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统一约定各季节的月份。
3.学生调整记录。
二、新授活动
(一)提出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2.怎么调查?(预设:举手方式,问卷方式……)
(二)收集数据
1.小组合作,记录各组员的生日所在的季节。
2.师提问:怎样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三)整理与表示数据
1.回顾学过的统计整理方式。
2.合作组长汇报,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3.用统计表表示数据。
4.认识条形统计图。
5.学生动手在书上表示出来。
(四)分析数据
观察条形统计图,从中发现信息。
三、全课总结
回顾刚才从收集、调整数据、用统计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
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数学书第84页第3题。
2.《优化》第48页。
板书设计
生日(认识条形统计图)
季节 |
春 |
夏 |
秋 |
冬 |
人数 |
|
|
|
|
[教后反思]
我执教的《生日》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第一课时,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整节课下来,感受很多。自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2.课堂学习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构成:标题、横轴、纵轴,以及教会学生读懂统计图: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一格代表1人。
4.课堂真实,普普通通的常态课,自己比公开课多了一份随性,比常态课多了一份紧张。
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数学语言组织还是不够严密,比如在问到学生如何调查时,学生在表达时一会说统计,一会说调查,教师没及时纠正。在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上同学们还是有点混淆。调查方法应该有问卷调查,写纸条调查,举手调查,站队调查等,统计应该有数数、写正字等。
2.教师应该用心设计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完成“生日”统计图后,教师在让学生交流获得信息后,(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多多少,少多少;等等),教师可追加问题让学生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猜测,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猜测他的生日可能是什么季节?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得直观的信息,也学会了析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
3、整节课教师参与过多,组织引导学生较多,放手较少。虽然学生参与活动比较积极,但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的,缺少主动性。
学生学习数学的课时很少,课堂四十分钟非常的重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还需要自己不断的改进教法,争取不同层次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