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可在以下五个环节上作些思考

(2018-10-30 14:02:50)

1.是否让教学内容变得“有意思”一些?

“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合理取舍,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所学内容变得“有意思”一些,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

2.是否让教学过程变得“好玩儿”一些?

对于学生来讲,游戏化、竞赛式、表演型等学习方式似乎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件“好玩”的事,从而尽情投入其中,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3.是否让教学情境变得 “生动”一些?

为了达到预设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可有不同选择。教师要尽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在场”感,不至于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

4.是否让评价语言变得“入耳”一些?

学生很在乎老师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即便是后进生也如此。所以,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摒弃那些浮于表面、不痛不痒的评价,能及时、妥帖、智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并尽可能保持一份理性与公正(尤其要善待后进生),让自己真诚的鼓励、合理的纠偏、适时的启发“入学生耳”,“感学生心”——感心动耳,方能架起沟通的桥梁,通往理想的学习彼岸。

5.是否让自己的视域变得“开阔”一些?

我们注意到,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课堂上对优等生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发言答问、练习演示较多地关注优等生,以致原本在学习上需要扶持的后进生得不到“阳光照耀”,甚至整堂课教师的目光都不往他们身上扫视,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失落,觉得老师不在乎自己,课堂学习有没有自己参与无所谓。于是注意力开始分散,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自由一族”,时间一久,这种对课堂的麻木就会累积,恶性循环加剧,学习上掉队更多。

因此,教师要扩大自己的课堂视域,教学时不仅将目光投向优等生,更要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给他们更多的课堂“关爱”,鼓励他们,督促他们,提携他们,努力让他们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也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是一种理念,更应成为一种行动的自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