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一件古老的艺术品
(2012-02-10 18:05:00)
标签:
临水同里砖雕东方威尼斯西塘文化 |
如果说我把乌镇游船比作是坐在威尼斯小艇上,那么同里被誉为是“东方威尼斯”就一点也不为过。其实熟知江南水乡,都知道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桥。既然是称之水乡,那么这桥也是较多的。同乌镇,西塘一样,同里也是一座被河道划分的古镇,被五个湖泊环绕,纵横交错的河道自然也就将同里断分了七个岛,可谓镇外环水,镇内连桥,一年四季景色优美,令者醉梦其中。这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凡是交易买卖也都大多在船上进行,置临其间,彷如穿越在宋代与明清,又彷如穿梭在威尼斯河道。
今天幸得此缘,走进同里,若不一番细细品味,也是负了江南风情,更是负了同里古镇的一片诗情。
第一次走进同里的时候,就被她的清丽古朴所吸引,再是一番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更是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在同里有“三多”,分别是明清建筑多,小桥水乡多,名人志士多。而正是因为这“三多”,使得同里小镇闻名于海内外。在同里镇,随处可见古色建筑,而明清两代园宅就有38处,寺观祠宇47座,大大小小的士绅富豪住宅与名人故居也将百余处。而古镇景色也是如酒后陶醉于古卷中,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观,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成了往昔,我们无法穿越,也无法复制。却值得欣慰的是“东溪望月”,“南市晓烟”,“水村渔笛”等诸景均尚存。这算是对前人的一种回恋,对后人的一种朝暮吧。记得当初未见此景,便闻此名,心中不觉肆意的勾勒出一幅幅画卷,如今想来,倒有些几分轻狂。但心中依旧不忘初至同里的那一瞬间:凡是水乡古镇,其文化韵味甚浓。而同里一千年的文化背景,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依旧保持原貌,也是需经历一番风雨。脊角高翘的房屋,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远远望去,一组古老建筑就好像是一件令人回味无穷且收藏的古老的艺术品,它就这样的呈现在你的眼前,风雨沧桑,兀然独立,是同里精华所在,也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地方。无疑这是一座座错综交杂的民居坐落在你的眼前。
乘坐在船头,啃着小吃,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你的注意力会不知不觉被眼前的景观所吸引。
同里的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建。由于五湖环绕于外,一镇包涵于中,就像是一个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里。因此镇上的老百姓都是泽水而居,家家户户均在临水处的一面建成石阶,作为水河桥,便于洗涮,简单又实用。但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河面的小阁楼,并专门备好吊桶,可随时取水。如此简单小建,都不得不佩服同里老百姓的淳朴智慧,当我看见三五个妇人临水洗淘的时候,屋处有炊烟袅袅,顿时觉得安逸且无喧嚣。再遥看此阁楼,若是在盛夏的时候,同友人一边品茗小酌,一边欣赏河上风光,实为其乐无穷;夜临幕落,月色正浓,河岸渔火点点,站在阁楼遥望同里渐渐睡去,如诗如画的一番景色,顿时影入岩廊行乐处,不一番细赏,岂不是负了这月色同里?
在四五十年代,同里镇内有很多地方都有“岩廊”,也就是所谓的过街楼和过街棚。当时蒋家桥一带和饮马桥一带,同里人称之为严家廊和凌家廊下,而其他地方也曾断断续续出现过,都是给出门在外的行人作个方便。
比起西塘,同里的名门望族很多,楼宇稠密,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有40余座。在徽派文化中,民居,牌坊,祠堂是其三绝;而其砖雕,石雕,木雕又为民居三绝。但在同里,其砖雕却是一大景观。一般分为绘画与书法两大类,其技法又可分浮雕,深雕,透雕,堆雕等多种。现存的砖雕大部分在旧宅和园林的门楼,照墙,脊饰等处。其中以朱宅五鹤门楼最为壮观,五只雄鹤侍立盘旋,飘逸中显露出一股仙风道骨,若是立在其前,必定误以为自己是个仙人,而此门楼堪称江南砖雕艺术之精品,若是有妄不屑,必遭大罪,也是亵渎了这千年的古艺术,古文化。
乌镇是桥,西塘是廊,而同里民居则是一道耐看十足的风景线,它散落于古镇的大街小巷,散落于古镇每一个有碧水流淌的地方。江南几个有名的古镇,我去的不多,去了的也就是驻留一日两日,我不能细细品味,也无法一时参透,对乌镇,对西塘,留我印象的也是非凡。“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这是同里给大家的印象,也是给我的印象。而“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这些别有风味的江南民宅更是留给了我更是深刻的印象。
在同里,除了建筑风格令人神往之外,其每年的月份习俗也是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
这新年伊始至元宵期间,或是善男信女去往古镇西南的“南观”点罗汉,保平安;或是龙灯夜会锣鼓敲;或是舞狮串马灯,好生热闹。元宵至三月初,大戏京剧总不断;三月廿八朱天会;四月十四神仙会;五月端午竞龙舟;六月廿三闸水龙;三月三十烧地香放水灯;八月初七初八铜铜鼓诸多风俗,对外来者而言,是新鲜又新意,几乎每月来,都可获得新感悟,如此同里,何乐而不为?
而将同里文化发展的如此深厚,耐人寻味,与同里人是离不开关系的。在同里,是人杰地灵,史上诸多著名人物均来此处,比如叶茵,陈去病,陈鹤龄,计成,陈王道等,都是史上享有盛名。他们对同里文化的发展与延续,都是功不可没的。
游走同里万千,也是不尽。视觉里藏不下太多,脚下踏足的古桥,身在弄巷的穿越,味在食香的垂涎,无法一一道来,一日时光太短,留不住且又贪恋,苦了自己也是恨了自己,不能将同里一并带回,翻阅记录下的点点滴滴,蓦然发现自己的踪迹竟是涉足的这般少,枉费了一日时光,也是枉费了同里的款待。只能祈求下次的驻足,能够尽心尽力的解读同里,感受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