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有一种观点很流行,说以银行为代表的三低板块已经完成了估值修复,要么市场暴跌,要么热点重回三高板块,换言之熟悉的熊市又要回来了,大家终于又可以安心炒股票赚钱了。
上周的微信,其实就是想说说这事,不过时间仓促,外加文字把控能力弱,一时没能直击要害。那就再补一刀吧,微信上贴过的图片这里就不重复了,列位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概括起来微信上大致说了这么三件事。
第一是,尽管短期未必同步,但长期看,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规模与其经济总量正相关,特别是成熟市场。中国证券市场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实就是证券化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不会是线性的。
2007年的超级牛市,原因之一就是池子不够深,供给严重不足。暂停了国有股减持后,很多大市值公司的有效流通市值其实非常有限,同时又没有今天这样大批量上市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充当摩擦,一个急冲锋,指数就上去了。
暴涨之后是暴跌,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股票市场在管理层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滑。直观上看就是证券化率的不断下滑。一直到去年五月新九条出台,才有改观。回头看一下K线,不得不承认,A股确实有政策市的嫌疑。
市场的不断发展,或者说证券化率的曲折提升,一看内部政策监管环境的提升,二看外部资金(外部并非特指境外)的持续流入。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和保障,而后者不仅仅是提供增量资金,而且会使投资风格进一步多元化。风格多余单一的市场是不健康的,这一点,过去几年大家都应该感受得到。
庆幸的是,我们确实看到A股市场正在这条道路上缓慢前行。制度上的改善包括,高速发展的创业板,中小板,以及新三板;也包括已经推出的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个股期权,甚至新股注册制。投资者结构的多元化,私募基金的发展,保险养老资金的入市,QFII以及沪港通的推进。诸如此类,因而长期看,证券化率必然还会继续提升,即使达不到美国目前的程度,仅以A股计算,总市值超过经济总量的70%,问题并不大。70万亿经济总量,对应A股50万亿总市值,而现在刚刚35万亿而已。
第二是,虽然低估值策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但其依然体现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即使是在投机氛围浓厚A股市场,低估值策略依然存在相当显著的超额收益。而且这一超额收益不仅仅表现为长期,甚至以年度计算,胜率同样惊人。
低估值策略和高估值策略相比,胜多负少,而且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大胜小负。例外也有,一次是2010年,胖子被迫辞职的那一年,另一次是2013年,股神们上门踢馆的那一年。整体上看,长期坚守这一策略,即使是考核短期相对排名的公募基金,也足够用了。虽然胖子没有那样的机会秀给大家看,但公募里确实曾经有过经典的案例,这里就不指名道姓了
懒得敲字了,上图吧。这组数据之前的微信上没有,高中低三档,红色表示当年最差策略,绿色表示当年最佳策略。后边也列出了当年上证指数的涨幅,以及低估值策略分别对高估值策略,和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
http://s1/large/0029Fmgsgy6PaDhjrxe10
http://s13/large/0029Fmgsgy6PaDhX1vufc
第三是,远离热门股。虽然很多时候短期波动确实很诱人,但长期看追逐热门股并不是好策略。关于申万活跃股微博上已经说了很多了,相同的内容就不重复了。
其实跟踪下来看,这个策略也没有这么差,或者说很多人未必能跑赢这个策略。比如去年活跃股指数涨了25%,公募的股票型基金起码有一半没能跑赢它吧。这个策略在震荡市,效果肯定不好,而一旦市场走出趋势来,短期还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对于强势股的顶点,这个指数起码有个提示作用。换句话,哪只进入指数并不重要,哪只被剔除指数,特别是高权重的样本被剔除,就要高度警觉了。
这个指数,虽然没有更多的价值,胖子还打算再跟踪一段时间,有什么发现和感悟,在微博上慢慢记录吧。最后,什么趋势要追,什么趋势不追,关键还是要看基本面,要看估值。胖子以前说过,技术分析和基本面一致的时候,听从技术分析,技术分析和基本面不一致的时候,技术分析只是个参考。
其实还应该有个第四,投资要回归本源,尽量少用衍生品(并不是说不用),这一点不仅包括股票,也包括大宗商品等等。融资融券毕竟还是真实的买卖,而衍生品这玩意,或许曾经是个好东西,但现在已经越走越偏了。避免得罪太多人,这一条就不展开了。
简言之,低估值策略还真不是有些人所说的,被套三年一朝翻身。相对于其他策略,大概率上短期(按年)有明显的超额收益,除非市场对某些特定资产类的狂热到达一定程度。而长期的绝对收益,在一个证券化率不断提升,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市场里,还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