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语文组集体磨课说课教案案例评课稿

标签:
集体备课团队磨课教育 |
分类: (1)语文组活动记录 |
《花的勇气》说课稿
游少微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根据教材简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情感变化线梳理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利用导读提示确立学习目标和提炼关键词,学会借助情感变化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活动四:联系生活谈勇气,主题升华延课外
《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是略读课文,适当的拓展阅读,起到一篇带一串的目的,更应该是略读课文应承载的目标。所以这这一环节引入了本单元的关于生命的文章,同时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使课堂更丰富的同时,升华了勇气的主题。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情感变化线梳理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个人体验出发品味词句,品读课文,感受“花的勇气”。
3、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能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的勇气,树立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利用导读提示确立学习目标和提炼关键词,学会借助情感变化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借助导读,明确目标。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从*看出,这是一篇略读课本,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从导读提示中找到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默读导读提示,划出问题。。
2)根据学生反馈进行归纳:
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2:作者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确立学习任务,旨在在课堂伊始,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活动二:抓住心情词,学会概括。
1、出示初读要求:1)读通读准,同桌帮助正音。
2、生自读课文,圈心情词
3、根据反馈板书心情词
4、联系上下文,填一填心情词,概括课文内容。
5、师小结:这是作者的心情变化线,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概括课文不仅可以用六要素法,先可以抓住心情变化来概括。
【设计意图:《课标》中第二学段目标明确指出,第二学段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环节设计循序渐进,从心情词入手,让学生掌握抓心情概括课文的方法】
活动三:品读欣赏,感悟勇气。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体会到花的勇气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
2.研读第七段,揣摩关键词句,欣赏图片,感受花的勇。
1) 学生圈最让自己震撼的词语,并在边上写写批注。
2) 同桌交流心得,互相补充。
3) 汇报交流,感悟朗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品读关键词语(冒、傲然挺立、改天换地等),并进行朗读指导。
3)美图欣赏,形象体会,读出勇气。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冷风冷雨中冒出的小花。他们——引读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风吹着它,雨拍着它,但它却好不惧怕,在冷风中冷雨中齐刷刷地冒了出来,多令人震撼那!让我们发自内心地称赞每一朵小花吧!
a自由练读
b指读学生
c配乐齐读
3. 对比感受草地的变化
师:此时,这片草地给作者带来的是惊喜,看到眼前这全新的世界,作者不禁想起原先看到的,那作者原先看到的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1)谁来读一读作者第一眼看到的草地。
(2)用哪个词概括作者此时的感受?
4.读文本,说期待:
师过渡:再仔细一看,作者发现了草地里的秘密。你来读——引出第二段。
看着这样的草地,你们有什么期待吗?
生:希望它们快点长啊!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本环节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调动全体学生实现充分交流,在交流的前提下,在读中悟,悟中读。】
活动四:联系生活谈勇气,主题升华延课外
1.图文结合,感受变化,进一步体会勇气:
出示图片,花儿冒出来了,不是一朵,是千万朵;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而是在冷风冷雨中,是多么的令人敬佩啊!作者也惊奇得想:引读句子——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2.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来尽情地赞美这些话吧——齐读。
3.联系生活说感受:
看到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起了些什么?
生说:····
师适时补充:小树苗;仙人掌;杏林子;盲女海伦·凯勒···
4.课外选段《百合花开》速览:
除了这些,山谷里的百合花也在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做勇气,我们来静静地欣赏吧!
5.课外延伸,课堂练笔。
野花,在冷风冷雨中怒放,
那是生命的勇气;
百合,
那是生命的勇气;
那是生命的勇气。
6.作业布置: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是略读课文,适当的拓展阅读,起到一篇带一串的目的,更应该是略读课文应承载的目标。所以这这一环节引入了本单元的关于生命的文章,同时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使课堂更丰富的同时,升华了勇气的主题。】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画记号
写批注
磨课稿
磨课的勇气
万全镇宋桥小学
今天我们展示的这堂课是《花的勇气》,赞美的是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勇气。而我今天要讲的磨课历程,也想借以勇气为题,就叫磨课的勇气。
在经历了这几年连续的一学期磨一课之后,我越来越觉得磨课真难。这里不仅有辛劳,有困惑,更有挑战。我们语文高段组的8位老师,从第七周到十二周,每周二下午自觉地留下来参与团队磨课活动,从确定人员分工到讨论教案,从一次次的试教到一次次的修改……一路走来,我们紧密团结,共同出谋划策,大家都疲惫不堪。尤其是上课老师——王苗苗老师,试教一次,大幅修改一次教案,到最后这一次教案已经是第五稿了。我们有时也会心疼,有些老师也会不忍地说:“哎呀,不要再变了,她怎么适应得了?”可是,每一次王老师还是大改,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勇气,可能这对于她,一位年轻的老师就是最好的历练。
磨课对我们来说最难的莫过于设计。每次试教我们都能听出一些问题,但是如何修改?我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缺少一个引领者,所以,最后讨论半天还是确定不下来,到底该怎么改。最后,只好扔回给王老师,让她自己琢磨去了。
比如:第一次试教时发现课堂容量太大,一堂课不能完整地上完。怎么办?于是我们就想:要不设计一张预习单,把一些内容提到课前,不仅节约课堂时间,更可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我就这样跟王老师交流了一番,她频频点头。王老师很谦虚,很好学,每次,我们不管提出多少问题,她都会欣然接受,并努力改进。这一点让我很佩服。
第二次试教时,我发现课前并没有下发预习单,而是在课堂里多了一张任务单:
1.
2.
作者见到
作者见到
作者见到
当时看着这一条条横线,不光是学生蒙了,听课老师也都蒙了。这一题的交流又耗费了大量时间,这堂课还是不能完整地上完。
第三次试教前,我们不敢放松了,好好地把预习单打磨了一番,按一读查资料,二读解字词,三读知文意做了整理。预习单终于用上了,也很有新意,但是课堂上效果不尽人意,我们还是忍痛割爱,把它删掉了。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这或许就是磨课的煎熬。
一 板块分明,思路清晰
王老师精心挑选了这样3个目标:1是学会借助情感变化线梳理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从学生个人体验出发品味词句,品读课文,感受花的勇气。3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能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的勇气,树立信心。借助四大板块进行落实。第一个板块:借助导读,明确目标。第二个板块:抓住心情词,学会概括。第三个板块:品读欣赏,感悟勇气。第四个板块:联系生活谈勇气,主题升华延课外。这种板块式教学比之我们以往的线形结构以对话式推进的课堂,思路更清晰,而且每个板块力求体现一个训练点,更好操作。比如第二个板块,训练概括的能力。她让学生圈画出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的运用“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
二,搭建支架,学以致用
王老师的眼光并没有盯着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结着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了第七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冒,傲然挺立,改天换地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谈勇气。看到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你有什么感觉?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说想起了牙缝中的瓜子,沙漠中的仙人掌……老师适当引导,除了植物,动物,像《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勇气,并让学生速览《百合花开》选段,完成写话练习。这样一个搭建了支架的写话练习,“勇气
王老师虽说踏上讲台时日不久,但整堂课却显得从容淡定,从而使她的课堂更加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这节课可圈可点的细节还有很多。整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成长。
下面谈一点个人看法:在教学第七自然段的时候,老师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句子是不是应该有跟好的策略和手段,费时不到,但效果更好,更好地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教研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标实验教材安排了很多的略读课文,特别是中高年级,比例几乎达到了一比一。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反映略读课文难教,不知道该怎么教?教多了,跟精读课文没什么区别;撒手放任,课堂又像一盘散沙,缺少有效的指导;想指导却不指导怎么入手,显得很盲目,很随意;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把握,更是无从入手。针对以上问题,本学期教研组就选择了一篇略读课文进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教研活动。
教研过程:
我们把研讨的课例确定为四下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由年轻教师的王苗苗老师执教。活动伊始,我们把如何准确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作为此次教研活动的起点,我们结合课标及文本的特点,交流了各自对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认识,明确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二者之间既有连续的意义又具有递进的关系,“略读课文”教学是“精读课文”教学的继承和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重要环节。我们将略读课文的目标定位为“自主阅读,巩固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住单元训练目标,运用课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读懂略读课文。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初步使学生形成自读能力。然后从这些目标出发,结合本次研讨的文本,定下了以下目标:
2、学生个人体验出发品味词句,品读课文,感受“花的勇气”。
3、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能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的勇气,树立信心。
一周以后,王苗苗老师进行了第一次的课堂展示。
第一次上课:欲“简”不能
……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来把“阅读提示”读一读?(学生读“阅读提示”, 理清要求)
3、检查初读情况,认读:泛滥
4、交流,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5、作者一开始就看到这些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吗?他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过程呢?出示课件:
刚见草地,
学生读文后交流,师相机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6、指名反馈:
(1)出示句子:
A、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师:为什么说“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生谈感受)
师: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没有绿地的花(也是孤独的。)难怪作者那么失望!(生再次齐读)!
过渡:同学们,草地真的是绿色泛滥,到处寂寞吗?
(2)出示句子: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了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师:读了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抓词语
(“满满一层”花多;“白的、黄的、紫的”花颜色多;“纯洁、娇小、鲜亮”花美;“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花多长得好;“只要……就……”花的生命力强;“一使劲儿、齐刷刷”花朝气蓬勃、壮观)
师: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吧。再齐读,读出作者的惊喜心情。
(3)师:同学们,这满满的一层小花,真的齐刷刷地冒出来,多壮观呀,但作者在离开维也纳之前却没法看到了,真是遗憾!
出示句子:这么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
师:请研究作者遗憾心情的同学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齐读感悟作者的遗憾之情。
(4)过渡:正当作者带上遗憾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的路上,却发现前祭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出示:A、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
师:这里哪些词让你深有体会?说说你的感受。师指导朗读,读出小花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的样子;
(5)师:那么这些小花为什么不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
出示句子: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师:大部分花都选择在温暖的季节开放,而这些小小的花儿呢?(冷风冷雨的冬天)
师:“我”怦然一震的是什么?(指名回答)再次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生谈感受)
7、师小结:是啊,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碰到什么困难与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
课后研讨:
这节课严重超时,任务一节课难以完成。课后研讨时,我们根据课堂的实效和课前定下的目标进行了对比讨论: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对细节的质疑,图文的出示,包括后面的多次引读,教师活动是不是太多了?每一处心情变化的句段都由学生找句段,再谈感受,最后老师指导朗读,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是不是太琐碎重复了?一直由老师带领下学习课文跟精读课文又有何区别?是不是和略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而王苗苗老师也和我们有同感,略读教学教师应该教得更开放,学生应该学得更自主。但她还是很顾虑,“放了”以后怎么办,害怕自己掌控不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没能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敢“放手”让学生成自己去阅读去感悟,
面对如此多的疑惑和问题,在我们教研组成员激烈的争辩之后,我们明确了改进方向:明确教师主导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用课前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简化教学环节,搭建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读文感受引向深入。
经过后面四次方案的一次次修整改进之后,王苗苗老师在教研活动最后的展示是这样的:
教研活动展示:“简”出精彩!
……
活动二: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同桌帮助正音并圈出心情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心情变化的原因。
2、学生反馈,联系上下文,填一填心情词,概括课文内容。
师小结:这是作者的心情变化线,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概括课文不仅可以用六要素法,先可以抓住心情变化来概括。
活动三:品读欣赏,感悟勇气。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体会到花的勇气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
2.研读第七段,揣摩关键词句,欣赏图片,感受花的勇。
学生圈最让自己震撼的词语,并在边上写写批注。
同桌交流心得,互相补充。
汇报交流,感悟朗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品读关键词语(冒、傲然挺立、改天换地等),并进行朗读指导。
3)美图欣赏,形象体会,读出勇气。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冷风冷雨中冒出的小花。他们——引读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风吹着它,雨拍着它,但它却好不惧怕,在冷风中冷雨中齐刷刷地冒了出来,多令人震撼那!让我们发自内心地称赞每一朵小花吧!
a自由练读
b指读学生
c配乐齐读
对比感受草地的变化
师:此时,这片草地给作者带来的是惊喜,看到眼前这全新的世界,作者不禁想起原先看到的,那作者原先看到的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谁来读一读作者第一眼看到的草地。
用哪个词概括作者此时的感受?
读文本,说期待:
师过渡:再仔细一看,作者发现了草地里的秘密。你来读——引出第二段。
看着这样的草地,你们有什么期待吗?
活动四:联系生活谈勇气,主题升华延课外
1.图文结合,感受变化,进一步体会勇气:
出示图片,花儿冒出来了,不是一朵,是千万朵;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而是在冷风冷雨中,是多么的令人敬佩啊!作者也惊奇得想:引读句子——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来尽情地赞美这些话吧——齐读。
联系生活说感受:
看到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起了些什么?
生说:····
师适时补充:小树苗;仙人掌;杏林子;盲女海伦·凯勒···
课外选段《百合花开》速览:
除了这些,山谷里的百合花也在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做勇气,我们来静静地欣赏吧!
课外延伸,课堂练笔。
课后随想:
这次教学,我们看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整合资料,在课堂上自信和从容地进行了交流。给了学生充分、多方位的交流时间,让学生的心真正地沁入文本,我们更听到孩子们发自肺腑情不自禁的朗读。
第二次教学,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对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删减,教师咀嚼的少了,学生品味的多了;教师牵引的少了,学生思考的多了。这样的删减,准确定位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不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简洁流畅,而且充分利用文本作为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前提示和圈画批注等学习方式来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展开与文本的个性化的对话,发挥了略读课文原有的文本价值,同时相同主题的课外文章《百合花开》的植入,不仅丰富、扩展文本内涵,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研反思:
反观这次次教研活动,关于略读课文教学该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略读课文要简约教师行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在40分钟的有限课堂内,简要教师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而简要不是简单的删减,而是择其要点去其旁枝,使教师的导能起到有的放矢,抛砖引玉的作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调动学生的方法储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回看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教学的教师活动,我们很明显地发现,教研活动中,教师完全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概括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文本多方位地去谈感受;让学生运用已学方法,在课堂上自主阅读。少了激情的导说,少了那大段的引读,有的只是那“穿针引线”的过渡。可正是教师活动的简要,让学生有了充分时间进行学习活动,把握住了略读课文“自主阅读,巩固运用”这一目标,我们才看到了后来学生感悟交流的精彩。
2、略读课文要简明教学内容,凸现文本教学价值
教师要认真研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合理裁剪、大胆取舍,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并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
教研活动课在教学内容上,较之第一次课,去除了许多烦琐的地方。在整体感知部分删除对课文词语的学习,对作者的了解,而是立足文本的整体,让学生思考、交流课文讲了什么?紧抓课文的两个画面,让学生对本文有了特别清楚的整体认识。在教学第二个画面时,着重让学生对冷风冷雨中的小花都傲然挺立,神气十足的令人敬畏的勇气进行深入交流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这句话,读出了每个学生内心深处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教学内容选择抓住了略读课文的文本特点,“简”出了略读课文的文本价值。
3、略读课文要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重点的学习内容。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环节设置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我们提倡教学环节简化,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让学生在有效的环节中训练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阅读方法用心地阅读课文,然后从文、从心交流体会,它不再拘泥于一字一词,不再徘徊于单调的你读我读,不再困惑于情感是否已到,却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语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简洁,是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因为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教学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而对于略读课文,更需要这份“简”。愿这份“简”能为学生提供“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真情、留下感悟”的广阔空间,能给予略读课文教学以“从容推进”的充足时间,能为略读课文的课堂增添师生互动效果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