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伯牙绝弦》评课稿

(2013-12-17 18:41:24)

人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这一课的“门道”在哪?毛老师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能收获些什么?从古诗教学的角度,我们要学些什么?
     我认为这一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的理念,同时,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从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教给学生朗读古文的方法。
  让学生初读后,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学生感到阅读有难度时,毛老师能及时给予帮助,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为学生示范读,还划分节奏,帮助学生朗读,学生很快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老师还提醒学生,读古文,不但要读准字音,还应该读出古文的味道,读出其韵味,学生又像模像样地读起来。可见在古文教学中,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读通,还能为读懂打下基础。有了方法,学生读其他的古文也才能触类旁通。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教给学生理解古文词句的方法。
  古文语言凝练,难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方法十分重要。在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句、词句时,老师能再次为学生支架,告诉学生可以利用文中的“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通过“换词”来理解。如“善”字,前文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老师让学生联系下文理解,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在下文中,出现的“善哉”,老师又让学生换词为今天所说的什么来理解。学生很快就答出是“妙、棒、好极了”。这样一来,老师是在告诉学生理解古文中的字词,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和换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3、为学生介绍人物背景,补充资料,这也是理解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学生对于古文中出现的人物背景是相当陌生的,所以老师能及时出现俞伯牙的相关文献记载,为学生补充人物背景介绍,大量地拓展资料,让学生理解了俞伯牙的琴技之高超,为“知音”之情谊打下了铺垫,可见介绍人物背景,补充资料,这也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4、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
    课堂中,老师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老师的语言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在这一课中,不论是导读,引读,自读,还是配乐读,老师都始终让学生诵读不离语境,引读不脱导言。如“古人常将自己的琴言事,势将自己的心声融入到琴中去,伯牙说自己有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江河般宽广的胸怀,而这些子期都听明白了,所以他发自内心的赞叹,同学们,我们也来发自内心地赞一赞伯牙吧!”这些话语都能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文本的气势,古文的韵味。
   5、结合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学生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是鲜活的,具体的,古文语言凝练,需要借助画面去理解,所以让学生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二、增强读写意识和语言积累意识。
  学习语文,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文本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媒介,老师怎样通过这一媒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尤为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平台,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所以让学生在感悟大意的同时,不要忘了结合文本,找准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并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如课中除了安排课后练笔外,还结合内容进行了拓展训练: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_____ 炊烟  ______清风 _____ 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这就是在用教材教学生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总之,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 教者得法,学者愉悦,教者授之以法,学者受益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