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驴友旅游发展及研究综述(转)
标签:
户外旅游自驾游梁强天津财经旅游 |
分类: 参考资料 |
一、驴友旅游兴起
(一)驴友旅游的兴起及概念提出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完善,旅游主体旅游经验的逐渐积累,其消费行为渐趋理性,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信息及时、迅速的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不跟随于传统的旅游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出行的自主性,以达到放松身心,挑战自我,交友等目的;由此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驾、攀岩、摄影、漂流、骑行等。
携程旅行网2004年国庆前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84.34%的出游人士表示会以自助游的方式出游,短途自助游比例最高近90%,自驾车占32.34%。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的国内游中,以依靠旅行社为主的传统旅游方式开始受到挑战,新兴的自助游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接受。旅游研究者陈晶,吴倩(2005)就在学术论文上提及“旅游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光型旅游将向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娱乐型、运动探险型等”。在此种环境下,[1]“探险旅游、户外运动这两年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部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休闲方式,消解了现代社会产生的某种意义上的空虚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探险旅游、户外运动已经成为活力、优雅、高贵、品位的代名词”(张华明,耿娟娟,2008)。[2]伴随着登山、徒步、探险、徒步、骑行、自驾、漂流等旅游形式的迅猛发展,由于以上旅游方式的特殊性,其参与主体开始被冠以特定的称谓——驴友,并被逐渐广泛认可,基于此,以驴友为主体的旅游方式自此形成。
关于驴友的概念,首次是由新浪网旅游论坛提出的,“驴友”是由“旅游”和“绿友”的谐音演化而来的。随后相关媒体也出现了多种含糊的定义。学术界对于该概念还处于不断地探讨中,目前主要集中于中文系,旅游学术领域对此名词的界定甚少。如“驴友的词义、用法、造词理据可作如下概括:驴友指爱好自助旅游、特别是徒步旅行的人。它可以是热衷此道者的自称、互称,“圈外人”也可用作对这类时尚旅行者的他称(曾毅平,2003);[3]再如李仕春对于驴友的界定:驴友是自发结伴户外旅游,喜欢到一些可能并不是很有名,但却分外迷人、尚未开发的地区,他们不怕旅途吃苦,热衷长途跋涉、户外探险等等。“驴友”的活动包括登山远足、垂钓、滑雪、攀岩、漂流、溯溪、骑自行车越野、野营 ……(李仕春,2007)。[4]
根据驴友群体的交流,发现其自身对驴友及驴友旅游也不能明确加以解释。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网络信息的甄选,将驴友旅游定义为:驴友旅游是以信息网络为主要沟通媒介,出行完全不依赖于旅行社,多以新开发或者尚未开发的自然风景为旅游目的地,其活动内容涵盖徒步、探险、自驾、漂流、登山、骑行、摄影等;以追求“张扬个性、亲近自然、放松身心、驿动心情”为主要旅游目的,并且开始形成自身的强烈集体归属感和驴行文化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驴友旅游的形式
驴友旅游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的依赖于旅行社组团,依靠导游讲解的出游,而是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出行方式。目前而言我国的驴友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徒步旅游:徒步旅游(hiking)是指旅游者以徒步为主要旅行方式的一种自助旅游形态,是背包旅游者(backpacker)最喜欢的一种旅游方式(黄向,2005)。[5]
2、背包客,在英文中为Backpacker,背著背包做长途自助旅行的人,是最早被称为“驴友”的旅游方式。台湾多称呼他们为自助旅行玩家或自助旅游者,香港则称为背囊友。
3、自驾游:旅游者以私有或租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以自发组织为主体的前往目的地旅行的连续过程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4、骑行:利用山地车,通常附带背包,通过穿越黑暗的隧道,崎岖的山路等路途颠簸的旅程,达到挑战自我,体验沿途风情,最终获得体验成功为目的的一种健康自然的运动旅游方式。
5、漂流:多为通过利用皮艇球、皮艇、气垫船、竹筏等工具,通过涉越湍流,险滩等河流,达到放松身心、挑战自我的一种出行方式。源于二战之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尝试着把退役的充气橡皮艇作为漂流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水上漂流运动。
6、登山:登山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类,具有经验丰富的旅游爱好者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攀登各种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岭(欧亚敏,2008)。[6]
7、FB:即“腐败”的汉语拼音缩写,它是驴友的特殊活动之一,主要是居住地相邻较近的驴友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到所在城市周边地区聚餐,通过品味各种物美价廉的美食,达到交友和沟通驴友之间感情的之中活动方式。
此外,驴友旅游的形式还有攀岩、摄影等。他们以往被称做自助游,但是鉴于驴友自身所提倡的环保理念,节俭,挑战自我和“自虐”设障的特点,所以说驴友只能是自助游中比较自我、更加另类、自主的之中旅行方式。
由此可见我国驴友旅游是在以往的自助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采取更加具有主导自我、特殊行为模式、消费理念及出游动机的一种旅游方式。
http://s10/middle/75ac09a9t765aa92aedb9&690
二、驴友旅游特点的研究
(一)组织方式的独特性
1、网络成为最主要的信息媒介
驴友旅游主要通过网络完成旅游计划前的信息收集、人员组成、路线确认、户外设备、费用预算等所有实际出行前准备措施。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通过QQ群或者虚拟网络社区,在群内或者版内发布一个旅游目的地信息,然后有意向的驴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联系,经过后期不断的磋商,最终确认出行。(2)通过网络加入各种驴友实体俱乐部来组织驴友旅游活动,俱乐部可以是松散联盟或者是职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目前为驴友提供该种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站已经广泛存在,如网站Tripup(www.Tdpup.com),在此网站注册的会员能联络到目的地所在的驴友,也能找到本地的驴友共同出行;同时也积极参加驴友论坛讨论、发表和阅读他们的游后感想,还可以从老驴(Trip Gurus)那里传授到忠告,为自身驴行奠定间接经验。除了网上浏览、EMAIL、ICQ、MSN等网络交流工具也是驴友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常用的工具。
2、驴友旅行过程中自主性很强
驴友旅游是“自发组织的成团模式,AA 制的支付模式 ,高风险的活动模式”(邓文娟,2007)。[7]在整个“驴行”中旅游活动安排的自主性包括在旅游目的地和行程的确定、交通方式和食宿标准的选择、游览项目的安排等方面拥有个人自主权。徐国飞(2007)在论及自助游时说,“旅游内容与行程大多有自助旅游者自行主导是自助旅游的最大特色, 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8]同样徒步、背包、骑行、摄影等作为驴友旅游形式的一种,几乎都具有一定旅行线路的自主性。如:“背包旅游者的计划性较弱,随机性很强,旅行时间极富弹性,他们往往边走边细化旅行计划,一旦爱上某地的风物人情,就可能舍弃原计划中的其他旅游地,而在当地长期停留。由于时间安排自由,有些背包旅游者事先并未计划去某地,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能改变他们的行程”(朱璇,2005)。[9]
3、驴友旅行自救互助意识强,易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虽然驴友出行前很陌生,但能通过短时间的交流迅速做到彼此信任。在“驴行”过程做到互助与自救,一方面来自于驴行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于驴友个人的价值观和驴友群体的潜在道德要求。鉴于驴行多为旅途艰辛曲折、没有外界的安全保护措施可以依赖、出行多靠“驴头”的经验,因此促成驴友群体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的旅游刺激和持久的集体归宿感。另外一般而言驴友多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推崇驴友间保持真诚友爱的情感;而且驴友之间默认或者明示的规定在驴行中经验丰富的“驴”要帮助经验缺乏者,从而达到互助友爱的集体氛围。由此可见驴友的自救互助是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佐证的。
在驴行结束之后,参与的各位驴友已经非常的熟悉,但是仍旧以网名互称,且能保持长久的联系和共同,建立良好而稳定的情感。同城的驴友不仅会再此以后结伴出行,同时会时常参与“FB”。由此可见驴友在驴行中获得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较以往的旅游方式所不可比的。
(二)旅游目的地的避热性和生态性
驴友旅游继承了自助游、背包游、徒步游等对于旅行目的地选择的避热性和生态性。驴友同样追求特立独行、自在,这使得他们选择淡季出游,避开旅游高峰,选择多是旖旎的风景、多样的民族、独特的风俗,经济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如许多背包客热衷于冬季运动,热爱自然和往往反常规道而行之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他们不屑于与普通旅游者为伍(Sorensen,2003),[10]追求的目的地多是大众旅游所不能到达的地方(off-the—beaten track)(Wheeler,1999)。[11]目前我国旅游出行地主要集中于云、贵、川、藏、滇及东北地区的原始洪荒的区域。
同时驴友也意识到此种旅游方式会给途径的地方带来一定的垃圾,给环境造成破坏。对于此点驴友有严格的自律,保持较强的环保意识。安雅在《“驴友”带着环保去旅行》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驴友在“不仅要亲近自然,更要爱护自然,于是便发起了“带着环保上路”的行动,为了使环保与户外运动共同进行,他们制定了“驴友”公社环保公约。”笔者通过网上信息了解:在相关的驴友论坛中也会有相关的环保要求的帖子发布,每次发起驴行活动的贴子中也有一定量的环保行为方面的说明。
(三)驴友旅游具有鲜明的专属文化特色
首先已经出现了很多专有的名词出现:“老驴”多指多次出行,有经验的驴友。新驴:第一次参加自助旅游者;“头驴”多指某次自助游的网上发起者;“驴窝”多指爱好自助游的家庭,又指驴友团体的活动场所或网上论坛;“驴途”指的是驴友出行路线,谐音于“旅途”;“驴标”指的是驴友在网上结识,未曾谋面,相约出游时为便于在会合地相认所作的标识;在“新浪驴坛”上类似的名词还有:“驴苑”、“驴版”、“驴谈”、“驴叫”、“驴行头”、“驴道图”、“驴皮书”、“班车驴友”等(曾毅平,2003)。[3]伴随着驴友旅游的发展类似的文化也不断的翻新。
其次,很多“驴友”写成的文化书籍大量的问世。如《中国自助游》、《西藏全攻略》、《驴友圣经》及《印象西部》系列丛书等。目前还存在一些极具驴友特色的杂志如:《山野》、《户外装备》、《户外outside》;部分可以提供相关旅游信息的杂志还有《携程自由行》、《游遍天下》等,但是目前尚未有专门的以“驴友”冠名的杂志出现。
(四)驴友主体集中于社会经济基础中上层
旅游者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 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 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有大量的闲暇时间, 旅行经验丰富,并以中青年为主,他们主张个性张扬、自主性强、渴望探险、刺激、求奇、体力充沛,是能够充分体会到旅游快乐的人(徐国飞,2006),[8]他们分布的社会阶层、文化知识构成、文化层次、经济支撑能力、年龄分布状况、主观评定价值观,对于其他人群的感召力,对文化的扩散的推进和扩散力度有多少等,都有研究的必要,但恰恰是目前研究中的盲点,总体而言研究较少。
(五)驴友旅游消费行为的置前性
传统旅游方式的消费行为多集中于旅行过程中,而驴友旅行的消费则主要集中于出行前的设施设备、基本服装、户外生存用品的购买上。鉴于驴友旅游具有较强的“自虐性”,其一般选择露营野外,没有过多的娱乐活动,并且几乎在驴行中不去购买相关商品。即使住宿也多选择为在20~60元的旅社。而在选购帐篷、背包、服装、睡袋、摄影器材、野营附件等却消耗大量的金钱。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户外体育用品消费市场的不成熟性更是加剧了驴友消费在所述方面的消费份额。如进口商品在外国只需17美元的煤油炉在国内价格达到1600元人民币,一双登山鞋国内的品牌在300~400元以上,国外的名牌多在800~1000元,专业的登山背包300~1000元以上(欧亚敏,2008)。[6]
三、驴友旅游研究方法的探析
由于旅游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目前较为权威的研究还尚未形成,但是毕竟驴友是在自助游等形式的旅行方式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以往对于背包、自驾、徒步等自助游的研究中所适用的研究方法,部分应该是可以被吸取被用来研究目前的驴友旅游的。
(一)旅游相关网络
目前从百度搜索用时0.048秒,约有10300000相关的网站。目前国内驴友信息较为权威和接受度较广的网站:中国驴友论坛、驴友网、西祠旅游论坛、驴友中国等,国外关于驴友网站也大量的涌现(黄向,2008)等。[5]在这些网站上,有大量关于旅游出行的相关组织活动的信息发布,也有驴友出行的相关商品的出售信息,完全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处。但是数据分析的可信度的度量和截取标准还有待标准话,统一化。
(二)田野工作(Feild work)
此种方法首次在驴友相关研究中提出,来自于盛蕾(2003)对于背包旅游的相关研究活动,通过参与的方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背包旅游者和考察背包旅游状况,达到研究的目的。[12]
(三)日常访谈
EMAIL、QQ、MSN等网络通讯工具已经被驴友广泛的应用,同时他们也保持着开放的信息沟通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参与驴友相关的“FB”活动后,通过建立较为稳定的联系,对驴友出行的方式,出游动机,出行的限制因素等进行研究(李领臣,赵可,2007)。[13]
四、驴友旅游发展中存在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法律保障缺失
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而驴友出行的自发性、自主性过强,《旅行社管理条例》几乎发挥不了保护作用。因此在驴行中出现的民事侵权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如:“驴头”准入资格缺失,“驴头”的旅游经验能力及资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户外探险自主游的质量和安全,但是法律界或旅游界都没有一套成文的规定,直接影响到自助游游客的生命健康安全;再如:网络相关信息的准入及传播制度缺失,驴友“通过网络主要完成确定旅游计划前的信息收集过程和确定旅游计划后的预定机票等过程”(黄向,2008),[5]天南海北的驴友也是通过相关的自助游网站或者驴友论坛分享相关的信息,在享受网络的便利的同时,鉴于相关信息的传播逃开了监管,可能间接对驴友的安全出行构成威胁。目前仍未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者行业行为标准,给予相关的指导和规范。
(二)驴友对出行地的人文自然景观隐性破坏性
以往的研究者多认为驴友旅游较之传统的组团旅游等,对于目的地的人文景观破坏是相对较小的:背包旅游者追求最真切的(down to earth)旅游体验,希望从社会的最基层去了解目的地(to see country at ground leve1)(Wheeler,1999);[11]原著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行为举止、卫生习惯和文化理解力等都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保继刚,楚义芳,1999)。[15]在当地居民的双向交流活动将极大促进原著居民思想的开放与旅游接待观念的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关心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深恶痛绝;尊重被访地的文化和风俗,在自觉的学习中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朱璇,2005)。[9]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驴友潜入“驴界地”的时间较长:2003年国际背包旅游者在澳的平均逗留天数为64天,大大高于 27天的国际游客平均逗留天数(黄向,2005),[5]因此长期的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会给原来驴行地的居民输入过多的商品意识;其次驴友离开之后撰写相关感受,间接的宣传了原始性较强的地方,导致更多的驴友前往体验。随着前去的驴友的增多,有可能导致当地民风的变化,或者自然景物的被破坏。笔者对于驴友对驴行地的人文自然的扰乱可能性持肯定态度。
http://s5/middle/75ac09a9t9f8a9ea187c4&690
五、对于推进驴友旅游良性发展策略的研究
(一)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如徒步旅游一般置身于野外和偏远地区,旅游线路路径长,突出的自然界线本身也往往是行政分界线,也考虑到驴友自身追求“自虐”式出行体验。因此,必须对徒步旅游者进行防范、自救、求救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须有基本的体能准备和装备;组建具有救援知识、救援能力和救援设备,由专职人员、志愿者、ZF部门成员组成的救援队伍,使意外事故带来的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肖胜和,2008)。[16]
(二)建立完善实用的网上旅游信息中心
对于加强对网络相关信息的监督,在这一方面很多的研究者都持相似的观点:首先,自助游网络的栏目应该针对性强、内容更新及时并提供准确实用的旅游信息。其次,网络的速度和安全性要有所保障提供的业务要全面。最后,对于缺乏资格认定的网站取消其自助游的相关板块。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自助游信息服务网络用权威引导自助游客的正确选择。
(三)完善旅游相关部门的产品及服务
根据网络上的旅游网站上的信息了解到,很多廉价旅社是驴友住宿的选择,这些旅店通过网络加盟,几乎没有合理的营销;随着部分“驴界地”驴子的增多,其周边的有一定资本或较强能力的饭店或者旅行社开始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和服务旅游路线开发不多,宣传尚不到位,旅游者受教育程序较高,信息灵通,见多识广,对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盛蕾,2003);[12]线路选取要考虑徒步旅游者所追求的高自主性、高参与性、深体验性和避开热点旅游区的特点(肖胜和,2008);[16]因此要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就需要做较多的市场调查和符合驴友自身特性的市场细分,否则开发出来的的旅游产品,而不能体现驴友高参与性、高体验性、自主性的特点。
结语
目前,我国驴友旅游主要模式、群体结构、旅游行为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定性、定量研究不够;驴友旅游的研究方法尚为明确,何种方法获取第一手可靠的研究数据,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随着目前的经济环境已经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驴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没有具依靠自身的力量,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但较之其他形式旅游研究的而言,我国驴友旅游自身的研究还存在一下问题:驴友旅游在行为体的结论;我国驴友旅游同国外的驴友旅游的联系和区别点突出表现在哪个方面,国外的相关的引导措施是否对我国的驴友发展起到指引作用,也有待研究和商榷。
参考文献:
[1]吴倩.风味十足特色游[J].走向世界,2005(4).
[2]张华明,耿娟娟.自助旅游者的价值行为研究[J].商业视角,2008(1).
[3]曾毅平.“驴友”“色友”及其社团方言词释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4]李仕春.悄然兴起的“驴友”热[J].辞书研究,2007(4).
[5]黄向.徒步旅游国内外发展特点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3).
[6]欧亚敏.浅议我国户外体育用品市场的问题与出路[J].商业现代化,2008(6).
[7]邓文娟.从南宁“79事件”谈“驴友”的权利和义务[J].企业家天地,2007(6).
[8]徐国飞.中国自助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J].北方经贸, 2006(5).
[9]朱璇.背包旅游者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探究[J].旅游科学,2005(3).
[10]Scheyvens R.Backpacker Tourism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1).
[11]Wheeler T.In defence of backpackers[J].In Focus.,1999(spring):15—16.
[12]盛蕾.背包旅游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3(7).
[13]李领臣,赵可.自助游法律责任的认定[J].人民司法,2007(5).
[14]樊国敬,黎章春.自驾游兴起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J].旅游经济,2006(11).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7.
[16]肖胜和.徒步旅游线路的选取及生态开发[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