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允许孩子生命慢慢“开花”

(2015-06-19 14:31:13)
标签:

育儿

pet

黄宇

教育

文/父母效能训练讲师黄宇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最优良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开花,真正绽放着自己。拥有喜悦、丰盛的人生。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品质,我认为,是自我接纳。真正的自我接纳并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一种对自我的确定,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很明白自己的不足;真正的自我接纳是一种放松的生命状态,对自己所做的和未来会实现的非常把握;真正的自我接纳是面对别人对自己负面或者正面的评价的时候,保持着一份淡定和平和;这份自我接纳的品质,我认为,并不一定要到历经人生坎坷和磨练,走了很多人生弯路才慢慢去领会。这种自我接纳的品质每个婴儿就已经具备,因为他们出生就是圆满具足的状态,每个宝宝都喜欢啃着自己脚丫子,都是非常专注和当下的,非常爱自己的,有了各种需求就真实的表达,不会对自己有半点评判。如果我们在育儿过程中,能真正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那么这种本来就有的品质就会得到彰显。相反,孩子离自我接纳的品质就越来越远。

 

     昨天我看到一个国学群里1000多家长在听群主分享她的育儿成果,自认为非常成功。内容如下:从孩子3、4岁起,我给她弄了一个小本,专门记她做的好事。例如“收玩具好”,“扔垃圾”,“自己编故事”,“晚上独自去厨房开灯拿牙签”,“学会认钟表”等等,每页都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她的奖励。我们把小本叫做“记功簿”。我发现每次给孩子“记功”时,她都非常高兴。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数数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红花。她10岁上初一,住校,一周回一次家,开始不习惯,想家想得哭。她第二周回来说这周没哭,我就赶快给她记下“住校第二周就不哭了”.这一时期的“功绩”基本上都和她住校生活有关:“被子叠得整齐,受到老师表扬”,“自己洗衣服,洗得干净”......

 


    是的,妈妈这种方式确实带来了效果,而且真的让妈妈省心了。但在人生这一场长的马拉松赛跑中,我对这样的做法是说“NO"。妈妈从小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记功薄”,强调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而这表现本来是自然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但现在被妈妈这样强调,作为孩子是非常聪明的,知道我这样做的时候就会讨父母的开心;我不这样去做的时候,父母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一定是会有失落的。作为一个孩子,本是毫无保留的展现真实自我的时候,就开始把焦点放在父母对她的评价上,开始在乎着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果自己达不到父母期待的时候,内心就会开始紧张焦虑,想尽办法去做的更好。表象看来,哇,孩子真的好懂事了。可是,在她以后的人生中,以后当遇到挫败挑战的时候,当遇到困境失误的时候,孩子就会特别容易出现焦虑,因为她会非常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对自己做不够好的地方,会有很深的自责和评判。而这种内心的斗争都在消耗着自己的能量,阻碍着生命的成长。妈妈说,她10岁上初一,住校,一周回一次家,开始不习惯,想家想得哭。她第二周回来说这周没哭,我就赶快给她记下“住校第二周就不哭了”。说实话,看到妈妈这样的做法。我真的是有点哭笑不得。想念妈妈,流着眼泪,这是一份多么真实的情感。是多么自然的事情。而妈妈却因为孩子第二周没有哭记下骄傲的一笔。好似这种思念之情不该有,妈妈已经不把孩子当孩子了,而是当铁人,当机器人在培养了。


   当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没有办法去展现他本来的样子。就会出现很多痛苦纠结的时候,很容易莫名的烦躁与焦虑,很容易脚不着地的感觉。甚至影响着未来的各种关系。然后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疗愈自己的创伤。其实,真的可以少找很多弯路。只要我们承认有白天就有黑夜,承认孩子这个完整的生命,接受孩子脆弱的部分,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孩子就会自我接纳,生命自然会慢慢开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