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宇
上周五晚上去南山讲座,结束后机构负责人非常感慨地说:"我儿子本硕博连读,现在已经拿了两个博士学位,可是他却还很不自信,特别容易急躁不安,而且有什么心思也不肯和我们说,现在回想我们的教育方式,当年太关注他的学习,忽视了他心灵的成长,如果当年我就懂得父母效能训练沟通的方法,该多好啊!现在还是有遗憾啊!"是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愿意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把焦点放在孩子学业上,希望孩子”成才“,可一个人的高学历并不等于成功,更不是拥有幸福能力的保障。
在以往,人们定义成功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的事业做的有多大,所以每个人都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梦想,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灵的养分,开始有了人生梦想,希望在拥有事业的同时也拥有充满爱、和谐、喜悦、放松的生活,于是有了静心、禅修、身心灵课程等的热潮。那么对于一个成年人,要一层层剥掉自己身上的盔甲,疗愈童年的伤痛,卸掉背在身上多年不属于自己的负担,重新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重新唤醒生命的活力,并在生活中保有这份品质,这需要一份耐心,一份坚持,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因为这种感觉不是“追求”而来,没有办法刻意做到,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唯有不断自我成长。
今天我们养育着下一代,如果我们真正学习并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那么孩子们就会少找很多弯路。因为一个在自然的环境中被爱、被滋润、被尊重、被细心照顾的孩子,内在会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他不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来获取社会和身边亲人的认可。他会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清晰自己所热爱的领域,自然能更快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同时也拥有了幸福的能力,这不是父母都期待的吗?
今天我们很多父母被自己的观念所困,被自己固有的模式所困。一个妈妈和我分享,周日吃过中饭六岁的孩子要去邻居同学家玩,妈妈说你先睡一下再去,孩子说我不困。妈妈说你不睡觉就不准去。结果母女俩闹得很不开心。如果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当孩子的想法得不到支持,他内心就会质疑:“我这样是不对的吗?可是我真的不想睡觉啊!”当父母一直按自己惯有思维去和孩子相处,孩子的行为经常受到种种制约,他会越来越不能接纳自己,更不用说了解自己,那种想要去做但又害怕父母责备的纠结的心态让他以后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就会摇摆不定,自然无法拥有真正的自信。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你懂他,不在他这张白纸上增添任何的评判,真正去支持他去探索生活。那么他真的勇于勇往直前,不管遇到什么困境,也阻碍不了他对未知事物求知的欲望,阻碍不了他对生活的热情,那是自我力量的源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