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母是二十一世纪合格父母?给孩子吃饱穿暖,供孩子上大学就够了吗?不够!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同时更重要的事要关注孩子心灵是否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离不开三大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我们先看看学校,最近的一些新闻里,有沸沸扬扬的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事件,有老师给学生下跪事件,有老师当面撕掉孩子作业本孩子自杀事件,,......,当然这只是极少数老师做出的异常主动,但也给我们带来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每个人的切身问题。你能很坦然地说一句:我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了吗?当然不行,对于学校老师来讲,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教会专业的知识,调整好自己心态,不可能去关注到每个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再说社会环境中,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这也需要正确的引导。显而易见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如何做一个高品质的父母,如何让孩子内在有力量有勇气去面对在学校在社会上的压力,挫折及风风雨雨,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觉得高品质的父母需要具备四大特点。首先,在时间上,给到孩子有高品质的陪伴。我们先看看不当的陪伴方式。有时候孩子在专注地做一件事,你跑过去:妈妈过来陪你了,这个时候其实是在打扰到孩子的空间,破坏他的专注力。还有就是当父母自身情绪低落的时候,无法全然陪孩子,这个时候宁愿选择不要陪,给到自己空间释放掉自己情绪。还有在陪伴的时候我们要避免的事唠叨和说教,想尽办法要“教”孩子一些东西,这会令到孩子反感。我们现在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是有限,那么在陪伴孩子一起互动玩耍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是否全部在孩子身上?或者说自己有在打电话,有在想着白天的工作,有在画画眉毛,看看报纸......所以高品质的陪伴意味着我们只是当下这个片刻完全和孩子在一起,感受他的气息,发现并满足到他的需求。
第二个高品质父母需要具备的特点,就是有个良好的心态: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正常反应。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汉堡包。有这个心态也是基于你是了解孩子的。那么首先要了解孩子0到18岁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吧。0到18个月是依附期,给到孩子足够安全感,满足孩子需求。18个月到3岁是探索期,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碰一碰。3岁到4岁是认同期,经常问为什么,开始崇拜某一偶像,4岁到7岁是竞争期,很想去证明自己,7到12岁关心期,更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12岁到18岁这个阶段亲密期,也是青春期,尊重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父母我觉得有一本书是可以值得去读的孙瑞雪的《铺捉孩子敏感期》,孩子从出生的时候敏感期就出现了,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完整的敏感期,执拗的敏感期......我曾听说一个妈妈因为两岁孩子吃手而给孩子手上涂了辣椒水,这真是让人震惊。一般的孩子在两岁慢慢地度过了这个敏感期,有的时候为了有一份安全感,吃手可以和自己身体连接,缓解自己的焦虑。父母这个时候不是强迫他不吃,而是要真正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关注。
其次成长是从接受弱小开始,没有摔跤能学会走路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坦然面对孩子的喜怒哀惧呢?面对孩子的哭,面对孩子的害怕,你是什么样的反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绪。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行为不接纳源于对自己很多地方不接纳。孩子只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在隐藏的伤口。一个父母要修的一个功课就是从好好爱自己,心疼自己开始,接纳自己阳光的一面,也接纳自己的阴暗面。如果一个父母内在是冲突的,矛盾的,纠结的,那么在生活中对孩子不可能有较大的接纳度。
另外孩子出现“问题”有可能是父母沟通方式出了问题。现在有很多家长和孩子只有三句对话:吃饱了吗?穿暖了吗?作业做了吗?,很少有亲子之间的敞开心扉的沟通。
第三个高品质的特点是孩子多大,你就多大,我们说同频才会共振,有个孩子八个月的妈妈说宝宝还不会爬,其实很简单,自己多和宝宝一起爬,孩子看着看着自然就会爬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告诉你她想和某个男孩结婚,如果你说一句这么小怎么想这些事情,这不是你这个时候要想的,那就惨了。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告诉你以后想当一个歌星,你说一句歌星有什么好,就会打压孩子对未来的一份憧憬。有个故事很让我感动,读高中的儿子和妈妈发生了争吵,父亲带着儿子出去散步,一路上儿子对着父亲说了很多抱怨妈妈唠叨的话,父亲一声不吭,儿子很纳闷,在走回家门口的时候,这位父亲说了一句话:哥们,待会进去给我女人一点面子。儿子听了非常震惊。这位父亲已一个哥们的口吻和他对话,为了这哥们的义气,这个男孩从今对母亲毕恭毕敬。
第四,给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处理好各种关系。和自我的关系,和爱人的关系,和婆婆关系,只有懂得处理好这些关系,轻松愉悦的氛围才有可能,一家人互动的游戏会增进彼此的感情。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港湾,为做一个高品质的父母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