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个山东家长求助的录音,感觉心里有些沉重。
“孩子以前挺能说的,现在说话少了,和我说话就是对着干。以前我说这个事情不行,他会反嘴,和我吵的时候,我是强制性的要求他,他会去做,但现在是不反嘴,也不去做。就说看电视吧,
他现在喜欢看电视,我说不要看,看电视浪费时间。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蒙头大睡。其实他成绩还不错,物理,化学第一,英语前20名,我告诉他现在竞争压力大,不能满足于现状。他说下次他考零分。我是自己书没念完,感觉挺后悔的,现在自己有学一些东西,感觉很吃力,学习很重要,我就努力地让孩子学,可他却越来越叛逆了......”
这个孩子看似是“叛逆”,其实他只是在通过一些方式在表达自己。孩子越来越大了,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会通过不同方式来进行反抗,恰恰表明孩子已经长大了。在小的时候他只能依赖父母,没有父母的话他就没有能力生存下去,孩子很怕失去父母的爱,在权威下,孩子最终会屈服,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如果我们还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孩子肯定会“叛逆”,他的心门也会慢慢对你关闭。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
很赞同尹建莉老师的一段话:“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指点一番,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尝试失败了就大加指责和批评,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一种选择力和判断力。孩子有能力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健康的东西,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所以它是一种力量。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似乎天然地知道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只是放纵,不是自由。他的放纵正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所以是反自由的。这样的孩子,他内心软弱无力,他其实是恐惧地活着,因为他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家长和教师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只有成人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重新理解自由,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