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泉州市“十四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赴苏州市集中研修
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6月12日至6月18日的苏州研修之行,几位专家以渊博的知识,前沿的理论,严谨的态度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对学校管理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一、整体感知,明晰理念
1.整合资源,拓展渠道。6月13日上午,我们聆听南京师范大学相城实验小学周瑾校长的讲座《“能行”文化引领下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并在下午参访了该校。据悉,该校创办于2019年,秉承“追寻教育真谛,造就完全人格”的教育理念,以“知道·能行”为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方略,五育并举,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能行好少年”。如,学校一直以来注重顶层文化设计,打造温馨、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开发文化育人新场域;致力于课程改革,系统建构“我能行”校本课程体系,实施“财经素养教育”“读写绘”等特色课程,打造课程育人新样态等等举措就是最好的见证。
3.数据反馈,持续改进。6月16日上午,我们聆听了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王开东主任的讲座《从冷冰冰的分 走向活生生的人》。他用大量的事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一定要走向科学,走向实证”。他根据苏州市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凝练10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实证的角度,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全体教师对“新时代下,如何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如果开展学校教育”展开深度思考,引导我们绝不能唯分数论,以分数评价代替人的价值评价,给所有孩子一样的阳光和雨水,但不要求他们长一样高,结一样的果。
4.文化塑造,营造氛围。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脉。6月16日下午,集团党委书记张忠艳的讲座《学校文化建设,成就美好教育生活》,向我们全方位阐述枫小的校园文化内涵。浓厚的文化氛围浸润着春光下文明和谐的校园,彰显着全体枫小人“向雅而行,向高而攀”的理想信念。6月17日上午,我们还参访了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我切身感受着校园的美丽春景,雅致楹联、百桥长廊、鉴开亭、枫雅书院、太湖石峰、苏格拉底广场……在随后的《基于设计思维的创客学习研究》《凝聚成长向心力 构建德育生态场》《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等课程中,更进一步了解该校的文化内涵。
5.团队建设,凝聚力量。6月17日下午,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徐斌副校长通过讲座《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我们成长离不开研究:完整的教材研究、丰富的课堂研究、规范的课题研究、深入的专题研究、精细的调查研究。接着,他还告诉我们成长需要教育理想,并阐述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价值、实践特征、操作策略。这是一场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的盛宴,令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二、迁移运用,推动发展
1.校家社协同育人。一是家长沙龙,让家长唱主角。学校通过“家长辅导家长的形式”,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和经验,为孩子的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强调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二是传经送宝,让教育更有温度。为有效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互动,破解家校协同育人难题,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着“每一个孩子都是美丽的不同、每一位家长都是重要的链接”的教育理念,学校继续开展“校长有约”和家长学校活动,为家长答疑解惑,并尝试开展“伴读者”活动,促进亲子共成长。三是理念引领,智慧点亮校园。为保证家长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精心打造一支凝聚校内指导、家庭参与、社会服务三方力量的专业队伍,通过开展家长课程、专家讲座、学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强化家长教育“主角”的意识,自发与学校同向发力,共同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四是家校配合,让生活更有序。家校通过不同学段的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挑战中提高劳动效率,体会“劳”有所获的快乐。学校努力让广大家长教子有方,亲子关系得以改善,美丽校园文明和谐。
2.践行唤醒儿童教育。一是改变思想观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让童年在适切适度的教育中与成长相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建构评价体系、优化学习方式、丰富发展课程、氤氲学校文化,唤醒儿童,给予其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促进儿童成长。二是构建生本课堂。“唤醒·创造”深度教学的课堂样态,犹如一方温润的水塘,一群大鱼带着一群小鱼欢快地前游,我校将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探寻生本之路,让生本之花悄然绽放。
3.完善立人课程群。学校教育就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温润土壤——五彩缤纷的课程生活。为此,学校开齐开足国家、地方课程,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利用学段调适、学科整合、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科融合等教改举措,使课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同时,充分挖掘资源,以“立人”课程为载体,打造 “4+1”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五育贯通的校本课程体系。总之,学校从特色“立人教育”到多元校本课堂,逐步推动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
4.尝试教育质量监测。学校将配合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综合评价,深化育人内涵。同时,学校也要注重营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氛围,重视信息化对教育的赋能作用,推动教育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正所谓“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远”,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修行,每一次启程,都将翻越高峰。我将以本次培训所学为基础,且学且研、且思且改,在实践与反思中改进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