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老师为何不爱?
(2023-02-22 13:19:51)分类: 转载 |
听课是老师研修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我们却发现,老师们在会场学习时非常激动,回家却一动不动。可能老师们听了几十节甚至上百节课,自己的课却依旧是该怎么上还是怎么上,甚至多年来没有任何进步。看看上公开课的老师都设计得非常完美,有时候觉得可能自己天赋不如人,也就只能这样了吧。
这样的课当然是极好的,好听、好看,但是离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太远了。远到很难让老师们从公开课中去吸收一点经验和方法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大家每次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听课,去教研,不是为了去看哪个老师尽情地展示自我,不是为了看到自己和名师之间的差距心生自卑,也不是为了去听公开课上一个又一个的“包袱”。
很多时候啊,公开课真的是上给老师“看”的,执教的老师在课堂上输出一些在场老师不知道的知识点,或者链接到老师们平时没有想到的地方,在场的老师就会觉得:好厉害啊,我怎么没想到。于是乎,这样的课就成了大家心中的好课。
但是到了现实中,我们却连落实一堂课最基本的要求都还做不到。
“不现实”是让公开课难以落在实际课堂里的又一个原因。不知道有没有人去调查过,老师的工作中还有多少时间是留给备课的。基本的教学要求能做到已经很好了,哪里还有时间去翻阅大量的资料,去准备精美的课件,去设计课堂上的学习单呢?
还有,乖巧的学生,总是能答到老师点上的答案,打了鸡血一般的热情,哪里天天有这么好的课堂?
我知道有人会说,积极向上的人总是会努力、会想办法。是的,确实有一批老师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去钻研,但是我们让老师们听公开课的原因一定是提高大部分老师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教学生,而不是为了激发一小部分老师的斗志。
当我们慢慢察觉到公开课和常态课有两套完全不一样的模式时,不禁也想问问:公开课到底是为了什么?
所以,能让老师学到点什么,让老师们够得着,愿意去够一够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那才是对老师而言有收获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没有经过挑选的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回答问题的状态,让我们看看教了好几遍学生还是错老师是怎么再教的,让我们学学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到底是怎么设计的。
不要捏着嗓子用平时从来不会有的温柔去“循循善诱”,不要在后台让班主任告诉孩子积极发言有奖品,不要让课堂上的语言变得不那么日常,连说一句“一起读”都好像让课堂沾染上了俗气。
我想公开课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老师们知道怎样让一堂课的目标落地,用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学生们更喜欢,提升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并且这些方法我们是可以拿到自己的课堂上用的,而不是永远觉得公开课好听却够不着,是空中楼阁一般的存在。
如果公开课只是为了展示,成为迈向某些头衔、某些称号的台阶,老师们也不必非得为谁鼓掌。
(转自《王崧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