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2022-07-10 14:00:53)分类: 转载 |
已记不清看了多久,才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看书模式,非常不可取,一个是书中的知识无法形成连贯性,二是这样能留在脑中的东西并不多。当我掩卷沉思:这本书想告诉我们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脑中竟然一片空白。想想我们自己读书都会是这样的情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无效阅读现象呢?我们作为老师,又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有一些知识比起大学生,就会显得逻辑性不足,我也回忆起自己的阅读经历,最好的读书时间,我并没有进行大量的阅读,虽然也有一些藏书,但都是一些散文之类的书,也不曾用心地把一本书读过很多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本书,我竟然脑中一片空白,回答不出所以然来。
我一定要追问自己学到什么吗?不是“雁过留声,水过留痕”吗?相信我有阅读,应该会在我的大脑中有留下什么东西,只是现在我无法把它提取出来,等哪一天,我需要的时候,它就会自动地跳出来。我觉得这样的回答有点自欺欺人,会是这样的情景,可以说明我在阅读的时候,没有读懂文中的意思,在没有读懂每一句的前提下,我没有深究,而是继续囫囵吞枣地读下去,因此,无法留下什么。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读而不储,不如不读》,朱光潜先生说过::“读书要少而精,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我已经早就发现看书的缺点,却没有因此而改变,难怪我一直进步不了。“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这句话很有道理,我得好好思索一下如何提高自己阅读的品质。细细思索一下,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只有当课堂改变了,学校才会可能带来变化,而课堂的改变,就是要以学为中心,以探索与实践为基础,正如佐藤学先生说的: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为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只有通过学校内外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最终才能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说白了,就是要让每一个教室焕发出不同的气息,让每一个学生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让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想要做到课堂的改变,学校一把手非常重要,而且校长要有这样的理念,也要能坚持做。很多老师不愿意开课,我非常理解老师们的心声,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老师们不愿意开课呢?因为每一次公开课,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都很多。大多数老师认为既然要开公开课,就要拿出最好水准的课,这样的认知是有失偏颇的。我觉得在自己的学校开课,应该是常态课,应该是平时你怎么准备就怎么上,而不是特意去做了很多准备的公开课。而且每个老师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我们向同事开放教学,只是为了接受帮助,让我们在大家的帮助下使课堂日臻完美。一个学校,所有教师一年内至少要有一次向同事开放教学,接受帮助的机会,做不到这一点,想要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能的。
(转自:林培春名教师工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