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http://s12/mw690/0029AJkVzy78W6Irbhp0b&690
伊斯兰教进入中原后,逐渐与我传统文化相融合。从建筑风格上看,阿拉伯,中亚等伊斯兰教国家清真寺的大殿上均配有圆顶建筑,以及专供观月和“喊经”用的尖塔(邦克楼)。在中国,除了沿海和新疆的某些清真古寺,如广州光塔寺,泉州清真寺,喀什艾迪卡尔大寺,吐鲁番伊敏大寺等严格遵循阿拉伯模式外,内地的大部分礼拜寺,如西安化觉寺,南京净觉寺,北京牛街礼拜寺和东四礼拜寺,兰州桥门大寺,临夏南关大寺,济南南大寺,河北沧州南大寺,宁夏银川大寺等,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四合院建筑模式,门前有照壁、寺内雕梁画栋、楹刻壁涂、悬匾挂联等。
在宗教节日方面,中国穆斯重视伊斯兰教的三大传统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但同时还给古尔邦节起了个中国名字——“忠孝节”。此外,阿舒拉节和法蒂玛节也是中国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前者相传是先知阿丹、易卜拉欣和努海遇难获救的日子,中国有些地区称之为“稀饭节”。据说阿丹等漂流六个月,饥寒交迫,但仍将最后一点杂豆粥拿出来救济世人。教众讲究在这一天烹食豆粥,以示不忘先贤圣行。然此说不见于《可兰经》,似为中原信徒所附会。法蒂玛节在中国又被称作“姑太节”,是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法蒂玛逝世的日子。中国穆斯林对圣女法蒂玛情有独钟,远远超过了对圣妻赫蒂彻的尊敬。
从宗教习俗上看,中国穆斯林除了在一些饮食禁忌方面与国外教众完全相同外,其他诸如语言,姓名,衣着,婚丧嫁娶等,都已然中国化。他们只是在宗教生活中使用少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完全使用汉语,衣着打扮更是与汉族趋同。就姓名而言,他们一方面使用汉族的姓和名,另一方面又由阿訇代取一个经名(通常从伊斯兰教所尊敬的圣人、圣女中选择一个名字),或者将经名与汉名合二而一。在婚姻习俗上,中国穆斯林虽然也请阿訇到场证婚,但在举行婚礼时,则突破了不得以音乐庆祝等宗教禁忌的束缚,常常效法汉人,奏笙管、箫笛之乐。在丧葬仪轨上,中国穆斯林一方面按伊斯兰教的规定实行速葬(三日之内必须埋葬),薄葬(亡人不穿殓衣,只用白布缠身,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请阿訇诵经等;另一方面,还披麻带孝,修造坟茔,为亡人过七天、四十天、百天、周年、三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