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比较》——打招呼和告别

标签:
杂谈 |
http://s2/mw690/0029AJkVzy6PsSn9Jcd91&690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等于英语中的 Hello或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了会感觉很奇怪,认为这话的意思似乎是:“我也没吃呢。走吧,一起去吃点东西。”或者是:“如果还没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在西方人的语境里这样打招呼容易被理解为邀请对方吃饭。
再如,汉语中的“这是去哪儿啊?”“干什么去啦?”,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话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都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英语里有 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之分。但从来不说 Good noon(中午好),至于 Good night(夜间好)则根本不是打招呼,而是一句告别语。汉语里则没有按时间加以区分的习惯,无论早晚,都问一声“您好”就可以了。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和表示。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有几句诸如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寒暄,分手时还要来一句 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英语的 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的“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情况。但在说 Good-bye或“再见”之前,一般还有些客套话,各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尽一致。按照中国的习惯,贵客或不大熟悉的人来访,离开时主人通常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这时客人要对主人说声“请留步”,主人则回以“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等。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把“请留步”直译成“Stay here please”, 听起来十分生硬别扭。如果把“走好”、“慢走”、“慢点骑”直译成“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则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水”、 “多吃点素菜”、“早点休息“之类的话,以示关心。但在西方人看来,这有干涉隐私,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一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同你保持联系的。” 可是这位中国仁兄等了一年多也没见动静,便抱怨他言而无信。其实,人家这只是一句告别用语,相当于咱们的“再见”,并无任何具体含义,更没有做出什么承诺。此外,根据西方习惯,如果客人想退席,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此意暗示给主人或委婉地向其表达,在征得同意后方可离开。如果突然说“不早了,明天还要上班呢”,随即站起身来就走,则是件很失礼的事情。然而中国人做客时,往往一看时间差不多了,抬起屁股就走,主人一般也不介意。但在西方则不行,人家还以为是招待不周或什地方怠慢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