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名称:《大中国》
一、主题目标
1.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体验国庆节欢腾热闹的气氛。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感受中国人的了不起,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建立民族归属感。
3.感受京剧、水墨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知道影响深远的四大发明,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体验多彩的民间文化。
二、区域
1.语言区
(1)投放绘本《十二生肖》供幼儿自主阅读。
(2)投放幼儿操作材料第2册,供幼儿自主阅读。
2.探索区
(1)投放尺子等测量工具,供幼儿测量地图,尝试比较各省份的大小。
(2)投放中国地图及幼儿所在地省、县(区)地图(也可以是地图拼图),供幼儿自主查看,知道每种地图所代表不同的地区,在比较中感知祖国地大物博,尝试在每种地图上指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3)投放四大发明的图片,供幼儿了解并讲述四大发明的故事。
(4)投放自制指南针的材料,供幼儿自制指南针。
(5)欢腾的夜晚
投放手电筒、彩色玻璃纸、橡皮筋、铁盒盖、塑料盖、透明塑料、蜡光纸、有孔的卡纸等,供幼儿探究光斑照射到墙上的大小、亮度的变化,及利用光制造各种颜色的效果。
(6)磁铁的秘密
投放铁丝、钢丝绒、各种钢或铁的制品、纸张、纸板、铝箔、鞋盒、玻璃杯、沙子、泥土等材料,供幼儿自主探索用磁铁隔着各种物体去吸引钢铁制品,并将探索结果记录在幼儿操作材料第2册第10~11页“磁铁的秘密”。
(7)四大发明——指南针
投放各种磁铁、装有各种实验材料的塑料托盘(钢/铁类:钥匙、螺丝钉、铁钉、回形针、铁盒等;非钢/铁类:银币、黄铜纽扣、橡皮筋、积木、雪花片、玻璃球、铝罐等)供幼儿自主探索,将托盘内的物体根据“能不能被磁铁吸引”进行分类。
(8)神奇的中药
投放幼儿操作材料第2册第18~19页“神奇的中药”,供幼儿自主阅读,进一步辨认几种常见的中药,并认识一些制药工具。
(9)手电筒游戏
目的:感知变色、反射等光的现象。
材料:分类别提供游戏材料(同个实验的材料放置在一个整理筐中)。
“变色鞋盒”:空鞋盒侧面开口,开口处正好放入手电筒、红黄蓝色的积木、红黄蓝色的透明纸(或薄膜);
3.美工区
(1)中国画:投放国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由绘画国画。
(2)瓷器欣赏:投放各种大小形态不一的瓶器、白色丙烯颜料、蓝色记号笔、青花瓷器的图片,鼓励幼儿尝试在刷白的瓶器上设计并装饰瓷瓶。
(3)脸谱:观看视频“脸谱”,提供脸谱图片、白色脸谱、颜料、毛笔等,鼓励幼儿在白色脸谱上学习用夸张的色彩和对称的图案再次设计并绘制脸谱。
(4)舌尖上的中国:张贴美食图片,投放各种废旧材料,如塑料包装纸、海绵、纸板等,以及橡皮泥、油画棒、水彩笔、剪刀、胶水等工具,供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美食”。
(5)剪纸 ;提供各类彩纸,剪刀,各种窗花等剪纸作品。鼓励幼儿欣赏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大胆想象并尝试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花样。如家长中有剪纸特长的,可邀请其来园为幼儿做现场演示。
(6)拉花
投放各色彩纸、剪刀、胶水,供幼儿制作拉花,参与国庆节教室的环境创设。
4.角色区
(1)脸谱:将幼儿自制的脸谱,中国传统戏曲的相关视频、音频等投放在表演区,供幼儿表演。
(2)舌尖上的中国:将幼儿制作的“菜肴”投放到区域中,供幼儿自主进行角色游戏。
(3)神奇的中药:可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医生,模拟中药房的场景(如将各种鞋盒放置在柜架上,作为一个个存放中药的抽屉,用不同颜色的纸屑、海绵屑等作为中药)。让幼儿扮演中医师和病人,模拟看病、配药、抓药、熬药等情景。通过游戏进一步认识中药,同时也增强认知的趣味性。
5.音乐区
(1)投放《大中国》图谱及三角铁、铃鼓、钹等打击乐器,供幼儿继续进行《大中国》的节奏乐表演。
(2)投放少数民族的服饰、有少数民族特点的音乐、小乐器等,鼓励幼儿穿上各少数民族的服装,听着各民族音乐学跳简单的民族舞蹈。
提供藏族服装、白色丝巾等,供幼儿继续练习藏族舞中的弹簧步和甩袖的动作。
(3)中国功夫
投放自制的兵器、中国功夫图片,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利用各种兵器进行表演,增强表演的兴趣。
(4)投放皱纸彩带和音乐,供幼儿继续练习秧歌十字步的正确步法。
三、家园配合事项
1.国庆长假带孩子外出寻找当地的名胜古迹,萌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收集不同民族服饰、生活环境、特产的相关资料,带到班里与同伴共享。
四、建构主题网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