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科组教研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

(2019-11-20 08:40:27)
文科组教研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

文科组教研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


文科组教研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

文科组教研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定稿)

                         王玉玲

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的文章,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文章写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奇迹般的故事: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上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文章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

学情分析:

    我们这届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他们从小看的课外书就比较少,也不懂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阅读。

教学目标

1. 学习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2. 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体会牧羊人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和运用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牧羊人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品质。

导入环节:

1.这篇课文要怎么读,请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的第二点。

教师引导:用什么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时要做什么?圈点勾画。总结:8个字--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阅读课文,掌握方法很重要)

2.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请1-2个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看看“预习提示”的第一点。

3.学习课文,文章下面的注释的词语很重要,请大家把这5个词读一读,把它们读到心里去。合上书,师生问答。

学习任务一:

1.课文写了“我”和老人见了几次面?哪一次写得最简单?是文章的哪几段?

2.默读19-21段,进行圈点勾画。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所画的内容是关于高原变化、评价老人、老人特征、行文思路(时间)。

学习任务二

根据任务一总结的方法,跳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次见面,进行圈点勾画。

1.“我”三次到高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第二段的第一句。

第二次:13段的1-3句,谁能来精简一下?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是战争结束?

第三次:19自然段的第一句。

2.“我”三次到高原,看到的景象是如何的?

根据学生的学生回答,带领学生把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个句子标注为第一个句子。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把“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不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标为第二个句子。

ƒ我们一起标出19自然段的这句“一切都变了,连空气都不一样了。”为第三个句子。

3.引导:高原上的三次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请一个同学把这三个句子读一读。大家觉得朗读这三个句子的感情基调、语气、节奏应该是什么样的?

文科组教研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 

 

 

 

 

 

 

 

第一句:感情基调是伤感,语气是悲切、担忧,节奏是低沉。

第二句:感情基调是欢快,语气是惊喜、幸福、激动,节奏是轻快。

第三句:感情基调是欢快、激昂 ,语气是兴奋,节奏是高亢。

   先让学生单独读这三个句子,再配合背景音乐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任务三:牧羊人在这个地方创造了奇迹。你认为他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从文中找到依据。

1. 毅力。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文中用数字说明他有毅力的句子是哪个句子?“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快,有11公里宽。”

2. 细心。第7自然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哪个词最能体现他的细心?一颗一颗。

3. 无私。第10自然段。“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说明他知道不知道这是谁的地?

4. 坚强。第11自然段。“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5. 热爱生活。第5自然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6. 老人在哪里种树有没有规划?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所以,觉得他也是很有智慧的。

7. 坚持。从1913年开始种树到1945年,32年的坚持。

   “只有......,才有奇迹”的句子把老人的这些品质串联起来。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原是让·乔诺因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后来,美国《Vogue》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那么,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可以写得如此打动人心呢?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如果把“我”换成牧羊人好不好?“我”一直留在这不走,好不好?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小说创作奇迹的要素:用第一人称写,“我”必须是过路人,“我”必须走之后再回来。我们还学习了一个种阅读方法,8个字--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作业布置:

 欣赏植树前后的对比照片,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李春燕———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垅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什么职业?做了什么事?)

板书设计:

                           

            毅力            

            细心

            无私

            坚强

            热爱生活

               智慧

               坚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