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白杨礼赞(初稿)
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3.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也欣赏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树。这节课,我们随着茅盾的笔走进白杨树。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为什么? 怎样?)
那么,什么叫作“礼赞”呢?(敬礼、致敬——怀着敬意的赞扬)
二、品味情感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8页,听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
齐读第1、4、6、8、9段。
1.这些语句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的?(直接抒情)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敬意”“赞美”。
崇敬和赞美,就叫作礼赞。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2.“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是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可见不只是写树,从后面的句子可知是写人。
思考:
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②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了排比句,层层递进,语气更加肯定、强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看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理解象征手法。
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下提供的事物中试选取一种,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出示PPT)
四、情感升华
正因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现在再次齐读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
《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诗。
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树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段。 2.完成课后练习。
15白杨礼赞(定稿)
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也欣赏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树。这节课,我们随着茅盾的笔走进白杨树。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预设:为什么? 怎样?)
那么,什么叫作“礼赞”呢?(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品味情感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8页,听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
齐读这些语句。
1.这些语句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的?(直抒胸臆)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崇敬”“赞美”。
崇敬和赞美,就叫作礼赞。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要求: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
预设:“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是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可见不只是写树,从后面的句子可知是写人。思考:
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②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了排比句,层层递进,语气更加肯定、强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2.看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理解象征手法。
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下提供的事物中试选取一种,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出示PPT:蜡烛、蜜蜂)
四、情感升华
正因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现在再次齐读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
《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诗。
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白杨树和北方农民到底有什么相似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段并完成课后练习。
2.用象征手法去赞美某一事物,大概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