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组教研活动记录表

分类: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初中理科组教研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教研组:
项目名称 |
公开课 |
项目负责人 |
李强 |
|
活动时间 |
12月4日 |
活动地点 |
七年级教室 |
|
活动主题 |
几何图形 |
主 讲 人 |
许海涛 |
|
参加对象 |
初中理科教师 |
申请学时 |
参与者1课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许海涛老师在七年级教室公开课,主题为《几何图形》,全体初中理科老师参与听课。 2、课后集中校三楼会议教室评课,潘盛挠老师主评。 3、主评老师整理好评课稿上交到教务处.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
|||
过程确认 |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http://s14/bmiddle/0029ztmegy6EM318o5n1d&690
http://s3/bmiddle/0029ztmegy6EM31yMSKa2&690
6.1几何图形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型---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
教学难点: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那现在有信心来猜出老师给出的谜语吗? 老师出题了哦。
五湖四海不通船.
高山不见一棵树,
平地没有半亩田.
谜底:地图 。
教师出示平阳县地图,问:你从图上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此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要稍作引导,引导他们回答出看到了哪些基本图形,从而顺利引入课题。)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点、线、面、体这些基本图形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刻画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它们都称为几何图形。并引出课题:《7.1 几何图形》
二、
1、问题1:从这些图片中,你能找到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请说出它们的名称.(课本中P162)
问题2: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点、线、面、体等图形的物体吗?
请告诉你的同伴。(学生合作交流)
2、课本中P162中的合作学习。观察下面的物体或情景,你看到了哪些面? 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
特别指出: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
3、试一试:你能把下列几何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讨论交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
4、练一练:请给下列图形分类(多媒体)
三、议一议:
1.P163课内练习1
2.课内练习2
(1)它有多少个面? 多少条棱(线段)?多少个顶点?
(2)从它的表面上,你观察到哪些平面图形?
师生讨论指出: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体是由面围成的。
3.想一想:观察下图,你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观察三幅运动的图片,分别可以看成什么几何图形在运动? 它们的运动又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呢?
四、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yú)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探索无极限:利用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案。(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完成)
五、体会· 分享:能说出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验,让大家与你分享吗?
六、
1、作业本
2、应用拓展:
请以给定的图形“〇〇、△△、═”(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
3、用各种平面图形(例如圆,三角形,线段等)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并配上解说词。
几何图形认识初步教学反思
1、反思成功之处
(1)从兴趣入手,抓住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本节课是初中几何的第一堂课,小学几何知识是相对零散的,不系统的,初中几何比小学数学相对系统了,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提升他们学习几何的兴趣。在《图形的初步认识》的导入新课时,以姚明投篮、金字塔、美国五角大楼、白宫等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入新课,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几何世界。同时,通过展示自己所带的物体并观察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消除几何图形的神秘形象。环节三的动手制作,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做中学、乐中悟。
(2)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时髦的词眼,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的缩影。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识别一些简单的几何体,而识别的方法当然是要学会辨别图形的特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图形的特征。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如何将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它成为这堂课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上好这一环节,我让同学们先预习了课本,收集生活中的小物品(尽量把课本出现的立体图形都能找到,然后汇总到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把这些物品拿出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则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说出来,捕捉学生的创新的信息,提炼学生独到见解,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全过程。整个过程始终把学生置于第一位来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自觉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还是课堂进行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的,而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3)巧设练习,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的新知。
2、反思本课的不足
(1)在立体图形的分类这一环节中,学生上讲台发言后,我没有针对学生的发言,对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做最后的总结,这点成为这节课的一个遗憾。
(2)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思路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缺乏一点灵活性。学生在讨论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时候,有一个优等生问我:“什么是分类?老师我不明白你让我分类是什么意思?”。备课时我确实没有考虑到学生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当时我只对她做了个别点拨。但是课后经过反思,初一的孩子对于分类的思想接触得还比较少,受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学生对于分类思想的实质是很难理解,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渗透和强化,才能慢慢领悟。这个同学有困惑,那么其他同学是否存在这样的困惑?答案是肯定的。而我因为担心我“周密的计划”不能完成,对课堂上出现的这点意外采取了回避的处理方法。
3、这节课我会做以下的调整:
1、在环节二中,第三小组发言后,及时的总结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然后抓住教学契机,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给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分类?让学生明确两点:①分类就是按照事物之间性质的异同,将相同性质的对象归于一类,不同性质的对象归于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②分类应该遵循的原则: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如若不然,对象混杂,标准不一,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人群的分类、有理数的分类等帮助他们理解。
2、环节五立体图形的制作根据情况而定,如果时间过短,可以在课后完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