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2012-10-25 14:40:24)
标签:

杂谈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表(二)

(项目负责人填写)

教研组:     小学数学         

项目名称

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钟丽春

活动时间

20121024

活动地点

办公室

活动主题

角的初步认识

主讲人

温莉莉

参加对象

全体小学数学教师

申请学时

参与者1课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温莉莉老师在二年级教室公开课,主题为《角的初步认识》,全体小学数学组老师参与听课。

2、课后集中校二楼办公室评课,曾为华老师主评。

3、主评老师整理好评课稿上交到教务处.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本次教研动顺利开展,老师们积极参与,发言踊跃。从而提升了我组教师的专业素养,收获颇多,效果不错。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曾为华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http://s8/bmiddle/75a4610egccdc8c6b7f47&690

http://s7/bmiddle/75a4610egccdc8e354e66&690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其实情境的创设首先应符合以下两大要素。

1、激趣。即教师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儿童身边的、感兴趣的、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事例、场景,以此来诱发儿童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实现情感层面上的“乐学”。上述案例中通过生活实例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使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唤起、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便能够快速、有效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

2、孕伏。教师的情境创设不能简单就因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设置,教师的情境创设应让学生有思考、有回味,要有数学思维的空间,更要为后面的新知学习中的难点作好铺垫、孕伏。只有让学生的“乐学”与“会学”有机统一,才能为学生开辟一条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自主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找出五角星上有几个角,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能得到几个角?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评课稿:

这节课温莉莉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温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本节课如果再在学生出现端点与顶点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顶点时进行强调教学顶点就更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