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远习老师《乘加乘减》评课稿

(2016-12-22 09:41:24)
标签:

365

分类: 11、开课教案与评课

《乘加乘减》评课稿 

 

听了杨老师《乘加、乘减》一课,颇有收获,杨老师在课中牢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教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杨老师深深领会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演译: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也是本节课算用的第三次有机结合——以用明算理。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本课中,杨老师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杨老师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4.课堂组织语言丰富、课堂调控能力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