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段数学组第5次教研活动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第 5 次)
项目名称 |
主题教研 |
项目负责人 |
吴慧芳 |
活动时间 |
5.4 |
活动地点 |
录播教室 |
活动主题 |
鳌江一小教共体团队赛研 |
执教者 |
白陈悦、周颖 |
参加对象 |
教共体全体数学老师 |
申请学时 |
4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白陈悦、周颖老师上课; 2、林建影、白陈悦老师主题阐述; 3、黄连升、刘丰丽老师评课; 4、周颖、林艳艳老师理文案。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
||
过程确认 |
|
附件1:考勤表
附件2:活动照片
附件3: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预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预设:
一、引入
提问:从表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三、新知
1.感受条形到折线的过程
预设:一眼看出谁多谁少,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是的,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1)(演示条形变窄)如果这样呢?你还能看出每个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
(2)(演示条形收缩成点)点能表示每个时刻气温的多少吗?那你说说看这个点(任指一个点)表示什么 ?
追问:几时15度?你怎么看的?
活动一:感受线的作用
提问:看图, 2时—12时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追问:数据的大小可以知道气温的升降,那么谁能再来描述一下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1)先展示连线的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注意听,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你能指着图来说说吗?
预设1:我用线把它们连起来,这样线往上,就表示上升;如果线往下,就表示下降,如果线是平平的,就表示不升也不降。
他讲的有没有道理?谁能再来说一说?
预设 :可以标箭头
问:没有箭头能不能一眼看出气温的变化?
(2)展示:不连线的
还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想的,这两种想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连线的,更明显的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不连线也能看出变化(手势)
预设:更明显
师:明显在哪里?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师:真的,你这么一说这连线真的很神奇,线往上表示气温(上升),线往下(下降),平平的(气温不变)而这幅不连线的就不能一眼看出这个变化了。
2.揭题
3.读图解读看得到的点与线
(1)(
(2)10时的气温是(
会读图,知道点表示数量多少
(3)(
你们怎么看得这么快?
预设:点最高 点最低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大小。
(4)(
预设1:相减差最大
预设2:线最长/角度最大
看着这张折线统计图,你能推测一下,14时的气温可能是几度?
提问:怎么在图上找到14时22度这个点?
5.预测、画图
请你继续推测一下,接下来气温又可能是怎样呢?
预设1:
生1:可能还会上升一点点。
生2:可能会下降。(你是怎么想的。)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出示16~20时气温,21度、18度、17度)。
小结:看来,我们仅仅根据前面数据的走势来判断是(不够的),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推测)。
活动二:画图
师:你能接着把这三个时刻的气温画到这张折线统计图上吗?在你的练习单上画一画。
总结方法: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画图的方法,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绘制折线统计图的?
提问:看图,谁能提个问题考考大家是否看懂了这幅折线统计图?
同桌互相提问回答
三、对比
1.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
预设: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预设:看出变化(板书:数量增减变化)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过渡:折线统计图是不是在哪都能用呢?下列两组数据选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A:折线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22年7-12月销量变化
月份 2月 4月 6月 8月 10月 12月
销量/万辆 18 38 63 96 135 180
B:条形
六种品牌新能源汽车2022年12月的销量
品牌 零跑 蔚来 理想 奇瑞 广汽埃安 比亚迪
11 12 13 22 27 180
提问: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新的认识?
练习1:
请你读图,完成问题
(1)从(
(2)销量是135万辆是(
(3)三月的可能是(
(4)请你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预测2023年2月的销量。
销量会一直增长下去吗?
练习2据图选事
(3)选择:上面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对应哪条信息?
(4)解读:结合统计图,说说这四条信息,并预测未来的发展。
提问:你们觉得温州1-12月月平均气温会是怎么变化呢?谁能一边比划一边说一说。
五、总结
附件4:评课稿
重数据意识,促思维发展
《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领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增减变化趋势,会解释统计图表达的意义,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中要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并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感受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及数据的随机性,体会统计的意义,发展数据意识。
根据课前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折线统计图都有接触,生都说在各种场合见过折线统计图,学生基本上能画出折线统计图,但有些孩子画的不标准,有残缺,在读图上,大多孩子是散点状的,少数孩子能够全面的读图,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折线统计图有接触,但不够深入;能读图,但不够关联;能看表面,但不能看到“看不到”的地方。
本节课周老师准确把握了课标要求,设计了科学合理的环节,让学生真学习、真思考、真探究、真感悟的统计活动中,将枯燥的数学概念课上的生动、有趣。基于以上认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顾这节课。
一、问题链接情境——探究有内驱力
设置合理有趣、真实的情景,能让学生有意义、真实地进行探究。在本节课中周老师收集了平阳某日气温变化情况素材,这样的素材不仅前后连贯,还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统计表和条形图为知识起点,学习折线,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来自生活。
(素材图)
围绕气温变化情境,周老师设计了几个关键问题,引发孩子思考。
关键问题1:那你说说看这个点(任指一个点)表示什么?
【点评】能让学生感悟点也可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关键问题2:2时—12时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气温变化最大?
【点评】让学生感悟到将点连成线,看线的变化幅度来判断什么时候气温变化最大
关键问题3:你能推测一下,14时的气温可能是几度?
【点评】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增减变化趋势,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关键问题4:刚才对于气温的变化情况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出示两幅图),它们一样吗?完全不一样吗?
【点评】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反应数量的多少,也能看出变化趋势。
这些问题的设计推动着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从感知——感悟,逐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活动链接素养——探究有逻辑性
折线统计图的两大要素:点和线。这两大要素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悟到点表示数量,线表示变化趋势。周老师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线表示变化趋势,设计了你有什么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线可以一眼看出变化趋势。
除此之外,周老师还设计了画图的活动,一来巩固了学生看图,二来为后面整体读图做铺垫。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画一画、说一说、估一估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学会了用折线统计图来预测和判断。
三、练习链接课堂,探究有针对性
课堂练习是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周老师在练习环节设计了“找生活中的折线图”“水温图”、“据图选事”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巩固了读图,也进行一定的拓展,再次感悟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周老师层层点拨,启迪智慧,自然大方的教学体态等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抽象的统计量的深度理解,对于教学目标、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具有的催化作用。
周老师的课可圈可点,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但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1.练习是不是要增加一道辨析选择统计图,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折线统计图。比如几个完全不相关的量不适合用统计图,独立的几个不同量,不具有连续性,适合绘制成条形统计图。连续意义的量,更适合折线统计图,读图时须全面整体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