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段数学组第5次教研活动

(2023-06-06 14:54:43)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 5 次

项目名称

主题教研

项目负责人

吴慧芳

活动时间

5.4

活动地点

录播教室

活动主题

鳌江一小教共体团队赛研

执教者

白陈悦、周颖

参加对象

教共体全体数学老师

申请学时

4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白陈悦、周颖老师上课;

2、林建影、白陈悦老师主题阐述;

3、黄连升、刘丰丽老师评课;

4、周颖、林艳艳老师理文案。

活动反思

与建议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活动照片、考勤讲稿、教学设计作为附件,表格后。

附件1:考勤表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段数学组第5次教研活动

附件2:活动照片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段数学组第5次教研活动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段数学组第5次教研活动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段数学组第5次教研活动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段数学组第5次教研活动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段数学组第5次教研活动



附件3: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预设


教学内容:

    人教社2011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借助实例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变化趋势的意义,初步学会读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变化情况作简单的、科学的分析,并进行合理预测。

  3.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变化情况作合理的分析。

教学预设:

一、引入

    出示天气预报画面

    提问:请看屏幕,知道这是什么吗?

    预设:天气预报。

   (出示统计表)  这是平阳5.2的气温变化情况。

                                                            平阳某日气温变化情况

                                              时间/时                      10      12

                                              温度/   15    14    14    18      20      21

提问:从表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为了更清楚的看出每个时刻气温的多少,我们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统计图)

三、新知

1.感受条形到折线的过程

 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预设:一眼看出谁多谁少,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是的,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1)(演示条形变窄)如果这样呢?你还能看出每个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

 师:看来用条形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和条形的宽窄是没有关系的。

(2)(演示条形收缩成点)点能表示每个时刻气温的多少吗?那你说说看这个点(任指一个点)表示什么 ?

 预设:这个点是15度。

追问:几时15度?你怎么看的?

 师:看来用点也可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为了更快看出数量,通常我们会标上数据。

活动一:感受线的作用

提问:看图, 2时—12时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追问:数据的大小可以知道气温的升降,那么谁能再来描述一下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那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把你的想法表示在学习单上。

     学生尝试。

     交流评议:(学习单展示) 

(1)先展示连线的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注意听,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你能指着图来说说吗?

预设1:我用线把它们连起来,这样线往上,就表示上升;如果线往下,就表示下降,如果线是平平的,就表示不升也不降。

他讲的有没有道理?谁能再来说一说?

预设 :可以标箭头

问:没有箭头能不能一眼看出气温的变化?

(2)展示:不连线的

还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想的,这两种想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连线的,更明显的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不连线也能看出变化(手势)

预设:更明显

师:明显在哪里?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师:真的,你这么一说这连线真的很神奇,线往上表示气温(上升),线往下(下降),平平的(气温不变)而这幅不连线的就不能一眼看出这个变化了。

2.揭题

 师:把线连起来,就连出了一种我们数学上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读一读。

3.读图解读看得到的点与线

(1)(     )时的气温是18。

(2)10时的气温是(     )。

会读图,知道点表示数量多少

(3)(     )时气温最高,(     )时和(    )气温最低。

你们怎么看得这么快?

预设:点最高 点最低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大小。

(4)(     )时到(     )时气温变化最大。

预设1:相减差最大

预设2:线最长/角度最大

 师总结:看来从线可以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而且还可以根据线的陡峭程度判断出变化情况的大小。

看着这张折线统计图,你能推测一下,14时的气温可能是几度?



提问:怎么在图上找到14时22度这个点?

5.预测、画图

请你继续推测一下,接下来气温又可能是怎样呢?

预设1:

生1:可能还会上升一点点。

生2:可能会下降。(你是怎么想的。)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出示16~20时气温,21度、18度、17度)。

小结:看来,我们仅仅根据前面数据的走势来判断是(不够的),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推测)。

活动二:画图

师:你能接着把这三个时刻的气温画到这张折线统计图上吗?在你的练习单上画一画。

总结方法: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画图的方法,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绘制折线统计图的? 

 5.再读图


提问:看图,谁能提个问题考考大家是否看懂了这幅折线统计图?

同桌互相提问回答

三、对比

1.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

预设: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预设:看出变化(板书:数量增减变化)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过渡:折线统计图是不是在哪都能用呢?下列两组数据选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A:折线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22年7-12月销量变化

月份 2月 4月 6月 8月 10月 12月

销量/万辆 18 38 63 96 135 180

B:条形

六种品牌新能源汽车2022年12月的销量

品牌 零跑 蔚来 理想 奇瑞 广汽埃安 比亚迪

11 12 13 22 27 180

提问: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新的认识?

练习1:


请你读图,完成问题

(1)从(   )月到(   )月销量增长最快,长了(   )万辆。

(2)销量是135万辆是(    )月。

(3)三月的可能是(   )万辆。

(4)请你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预测2023年2月的销量。

销量会一直增长下去吗?

练习2据图选事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折线统计图吗?老师还带来了几幅我们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3)选择:上面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对应哪条信息?

(4)解读:结合统计图,说说这四条信息,并预测未来的发展。

提问:你们觉得温州1-12月月平均气温会是怎么变化呢?谁能一边比划一边说一说。

五、总结

     1.静静的回顾

     2.总结:这节课我们为了更清楚的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大小,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面对收集到数据,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整理,这样是为了对数据进行更好的分析。


附件4:评课稿

重数据意识,促思维发展

《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领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增减变化趋势,会解释统计图表达的意义,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中要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并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感受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及数据的随机性,体会统计的意义,发展数据意识。

根据课前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折线统计图都有接触,生都说在各种场合见过折线统计图,学生基本上能画出折线统计图,但有些孩子画的不标准,有残缺,在读图上,大多孩子是散点状的,少数孩子能够全面的读图,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折线统计图有接触,但不够深入;能读图,但不够关联;能看表面,但不能看到“看不到”的地方。

本节课周老师准确把握了课标要求,设计了科学合理的环节,让学生真学习、真思考、真探究、真感悟的统计活动中,将枯燥的数学概念课上的生动、有趣。基于以上认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顾这节课。

一、问题链接情境——探究有内驱力

设置合理有趣、真实的情景,能让学生有意义、真实地进行探究。在本节课中周老师收集了平阳某日气温变化情况素材,这样的素材不仅前后连贯,还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统计表和条形图为知识起点,学习折线,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来自生活。

(素材图)

围绕气温变化情境,周老师设计了几个关键问题,引发孩子思考。

关键问题1:那你说说看这个点(任指一个点)表示什么?

【点评】能让学生感悟点也可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关键问题2:2时—12时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气温变化最大?

【点评】让学生感悟到将点连成线,看线的变化幅度来判断什么时候气温变化最大

关键问题3:你能推测一下,14时的气温可能是几度?

【点评】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增减变化趋势,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关键问题4:刚才对于气温的变化情况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出示两幅图),它们一样吗?完全不一样吗?

【点评】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反应数量的多少,也能看出变化趋势。

这些问题的设计推动着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从感知——感悟,逐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活动链接素养——探究有逻辑性

折线统计图的两大要素:点和线。这两大要素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悟到点表示数量,线表示变化趋势。周老师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线表示变化趋势,设计了你有什么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线可以一眼看出变化趋势。

除此之外,周老师还设计了画图的活动,一来巩固了学生看图,二来为后面整体读图做铺垫。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画一画、说一说、估一估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学会了用折线统计图来预测和判断。

三、练习链接课堂,探究有针对性

课堂练习是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周老师在练习环节设计了“找生活中的折线图”“水温图”、“据图选事”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巩固了读图,也进行一定的拓展,再次感悟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周老师层层点拨,启迪智慧,自然大方的教学体态等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抽象的统计量的深度理解,对于教学目标、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具有的催化作用。

周老师的课可圈可点,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但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1.练习是不是要增加一道辨析选择统计图,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折线统计图。比如几个完全不相关的量不适合用统计图,独立的几个不同量,不具有连续性,适合绘制成条形统计图。连续意义的量,更适合折线统计图,读图时须全面整体读图。

 

 纵观周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还是娓娓道来的轻风细雨的语言都让我难忘。以上是我的想法,有不足的地方请名师们补充,修正,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