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鳌江一小校本培训
鳌江一小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91
  • 关注人气: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段数学组第8次教研活动

(2022-12-20 16:14:26)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 8 次

项目名称

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吴慧芳

活动时间

12.15

活动地点

录播教室

活动主题

高段数学教研组主题展示

执教者

刘丰丽、方冬冬、周颖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老师

申请学时

4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刘丰丽老师上课;

2、周颖老师做主题阐述;

3、方冬冬老师做评课

4、其他老师提出不同意见。

活动反思

与建议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活动照片、考勤讲稿、教学设计作为附件,表格后。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段数学组第8次教研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段数学组第8次教研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段数学组第8次教研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段数学组第8次教研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段数学组第8次教研活动
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说一说、改一改等活动中,认识条形统计图。

2.在读图、作图、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中,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画一画、说一说、改一改等活动中,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中,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一)展示课前调查数据

为了了解我们班孩子的睡眠时间是否达标,我们做了个统计,这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有同学已经把它整理成统计表了:

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我们班是41人吗?谁来读一读统计的结果?

(二)用图表示数据

你还能用以前学过的画图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吗?静静地思考,有想法的请把你的想法画在学习单上面。(巡视)

二、顺思导学,探求新知

(一)展示作品、多向交流4、5幅

问题;你觉得谁画的更好?

预设:不够直(有道理,那我们用线串起来,注意:不能穿出来)

生:大小要一样大(唉,是呀,一样大该多好啊)

师:现在大小不一,你有什么感觉?

生:不美观,不好数出。

师:来看高度,8个怎么这么高?(大小不统一)

师小结:大小一样,数量越多越高,越少越矮

生:标上数字(在哪标?上面标,有道理,怎么做更好呢?标左边,有什么好处?边数边记,追问:记在哪?)

预设学生讲不出来,

师:我想知道10小时及以上的有几个呢?我们来数数看(边数边标)想知道这个也得写吗?(标)你们有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

师:好,这么高标1,这么高标2,这么高标3。

师:同桌讨论一下,在这幅图上做了哪些改进?

其实也有同学很厉害,画出了这样的图。

)介绍条形统计图

我们班同学真厉害,你们的想法和编教材的叔叔阿姨想法一样,数学上也确实如此(边演示边介绍加手势

格子:为了避免图形画的大小不同、歪歪斜斜,用统一的格子来表示数量。

涂色:为了便于观察,给他们涂上颜色。

纵轴:为了清楚地表示数量,在左边标上对应的数字。

师:像这样的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板书)。 条形统计图跟刚才的象形图比起来能把数量表示地更清楚。

)读图

你能看懂条形统计图竖着这条线叫纵轴,表示什么?横着这条线叫横轴,表示什么?一个格子代表几?板书:一个格子代表1个单位

问题:睡9小时的有

追问:你是怎么看的?

生:先找时间,再看最高处横着对应的数量你的读图方法很好唉(结合课件进行读图指导)

问题:睡7小时的有

问题:睡几小时的有18人。

问题:睡几小时的人最多,几小时的人最少。依次出现问题

师:看明白了吗,准备!我只请第一个举手的人!抢答

师:唉,你们怎么都这么快哦?

生:一眼就看出来。

师:你呢?

生:看柱子谁高谁矮

师:真的!越长就多,越短就越少,(手势)看来条形统计图我们很容易一下子就看出来,非常直观。板书:直观)

师:7小时7小时以下的多人。课件高出部分闪一闪

生:多1人。

师:你怎么想?

生:减一减对哦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直接看高出部分代表的数量。

师:是吗?只要找出高的部分,特别是两个数据比较接近的,看高出部分是个好方法。

师: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

小结:我们读图中的信息的时候既要整体观察,又要适当地作比较

师:刚才的视频规定小学生睡眠时间不得少于10小时,有多少同学达到了?有多少同学没有达到?(课件变色,10小时以上绿色、慢一点其他变红色,7小时变红紫色。)

生:哇

师:是吗?这么多、这么多(手势)如果把9小时、8小时、7小时和7小时以下叠起来会有多高?(手势)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作业慢、辅导班多、动作拖拉。

师:是的,很多原因,我们要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提高效率,促进身心发展,保证睡眠。

(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同桌交流)

师:现在回过头看看,想知道8小时的有几人,你更喜欢看图还是表?

问题:想知道睡几小时的人,你喜欢看哪个?

小结:是呀,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的用处。

四、 练习

1.书本天气图

师:下面是A市的2021年8月的天气情况,已经把数据整理成统计表了,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吗?拿出学习单,并且完成以下任务。

2.出示2018到2022年空气质量变化图

课件出示,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为什么会越来越好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预设:植树、绿化

预设:工业排污

预设:垃圾清扫,分类,焚烧

同学们合理的猜测了背后的原因,老师也搜集到和同学们说的和废气有关的数据。

1)工业排污

你看的懂吗?你想说什么?

2)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统计表,

你能看懂吗?和刚才的条形图有什么不一样?

同学们不仅会读图,还能用发展的眼光做出精准的判断。现在老师遇到一个图,你能帮我判一判吗?只出示图,停顿,这里有三个信息,哪一个最合适?用手势表示。

4.  无数据的条形图

如果这个最高的是古茗,我就可以直接开一家古茗了吗?

当我们调查一件事情,我们要确定调查内容,再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师:能够读懂数据背后的故事,就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直观      1格表示1个单

 

 评课稿

《条形统计图》评课

——方冬冬

各位老师,就刘老师的这节《条形统计图》,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类、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表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图的学习,承接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联系复式条形统计图,同时为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可以说是一节种子课。

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2022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现实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全过程。在学习中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描述、表达数据。在资源展示中,通过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质疑中逐渐生成、完善条形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形象地表达数量的多少和数量之间的比较,知道数据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这节课紧扣新课标有关要求,做到

一、充分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认识统计图

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紧扣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以学生收集的数据与统计表导入,鼓励学生运用图对这些数据进行描述和表达,学生用圆圈、方块或多种符号等图形创造出“象形”的直条统计图。当然这样的统计图也许并不规范、不完美,但刘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不规范、不统一的地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小不一的图对统计的误导,感受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数的方式来确定数据十分繁琐,于是纵轴上数字的产生就为统计提供了便捷;因为用其他符号画难免不整齐,于是运用了条形;一步一步,使学生经历了自主描述和表达数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与特点,也读懂了条形统计图,这样他们对统计图的认识更加深入。

二、经历读图识图的过程,理解数据蕴含的信息

新课标指出: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和分析数据。刘老师在学生充分感受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后,紧接着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队数据的直观表达,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刘老师通过提问,将读图分为三个层次:一、直接提取数据信息,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怎么看;二、读取关联式的数据,刘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三、读懂隐藏信息,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刘老师让学生读出数据背后的原因,并基于数据给出合理的建议,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收集数据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据所蕴含的系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据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比较过程,感受统计图的优越性

刘老师这节课通过隐去有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借助条形统计图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和比较不同类别事物的数量,在练习中,刘老师同样用了隐去数据的条形统计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意识。

当然,这节课我也有一点思考:

既然一开始运用睡眠时间这个素材,在探讨为什么睡眠时间不足的原因时,其实给出了很多分析,但分析以后,就戛然而止,没有更深入地让学生感受这些数据的价值,既如此,何不找一些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作业量等数据作为练习,并利用这些数据为前面的睡眠时间不足作为佐证材料,让学生能更充分地感受到数据的价值和数据之间的联系,并能以此提出更具有价值的建议,让素材一用到底,让一节课变成一个基于数据的研究,充分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当然具体的实施还需进一步思考,以上是我一些想法,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