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左传》拾零之十三
(2023-06-13 15:56:12)鲁成公二年,卫国大夫孙良夫等人率队与齐国干了一仗,这种以卵击石式的战斗结局是没有悬念的,幸亏卫国的次帅石成子勇毅有谋,大约用的是虚张声势之计,比如让士兵把马尾上拴上树枝,来回跑动,扬起了滚滚灰尘,仿佛来了救兵一样,终于迟滞了齐军,为卫国的残军赢得了逃跑的时间,孙良夫也在新筑大夫仲叔于奚的掩护下,幸免于难。
战后,卫国的领导人为了奖励仲叔于奚的功劳,准备赐予他一个城镇,几百户居民作为他的食邑,不过仲叔于奚不稀罕物质奖励,他更想得到精神上的鼓励——“曲县”(三面悬挂的乐器)和“繁缨”(马的笼头上装饰着缨子,类似于人的帽子上带的装饰品),不过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地一种东西,而是一种身份,一种荣誉的象征,因为这是只有诸侯才可以用的装饰。不过,卫侯并没有多想,不就是一种乐器和马缨子吗,还省下一个城镇呢,赏!
孔夫子听说了,很惋惜地说,这卫侯的政治站位也太低了,政治敏感性也太差了,你多给他几个城镇都不要紧,“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就是说唯有象征身份地位的器物和名分,不可以随随便便地送人的,因为这是国君巩固统治不可或缺的法宝,其间的逻辑是这样的:“名以出信”(名号和爵位是一个人道德与能力的表征,比如说某某是君子,他即是大人物,也意味着他们占据着道德的高地,高名贵爵,就意味着可以出信,一听他的名位,就使人产生信赖感)。“信以守器”(有了较高的威信,才能巩固统治,守住象征身份地位的器物),“器以藏礼”(器物是为了区别身份高低贵贱的礼的,不同的器,就对应着不同的身份地位,而这就是礼。)“礼以行义”(礼,体现了人们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而人们严格的遵循礼的要求,各安其位,不僭越,做好分内的工作,社会秩序就可以很好的保持了,这就是最大的道义了)“义以生利”(道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社会稳定,各司其职,野人好好劳动,君子安心的去教化,省去了许多维稳费用,利就在其中了),“利以平民”(有了这些好处、利益了,那就可以顺顺当当地治理百姓了)这就是“政之大节”(维护政权的最大最紧要的事情了)所以,名与器可不是随随便便借给别人的那就等于随随便便地把政权交出去了。
无疑,孔子的目光是深邃的,他看到的是王朝的长治久安。可惜作为现代人,政治敏感性还不如几千年前的老夫子,将“名与器”随随便便送人的比比皆是,比如看到某些官员的学历是某著名高校的博士硕士,其实那学历是高校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利支持而主动赠与的,高校在向权利献媚呢!天知道,大人物也就是开学时来一次,毕业时来一次,中间都是秘书在替官员上学呢,也许,秘书也很少照面,因为秘书的事儿也多着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