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源地”被污染之后——《左传》拾零之七
(2023-05-07 15:43:22)鲁桓公二年,鲁桓公的家庙添了一个物件——大鼎。由此弄出了一场风波,引发了一次大讨论,也暴露了鲁桓公作为周礼的传承人,其实是见钱眼开,不大称职的。
大鼎来路不太正当,本来是郜国的传国重器,不知何因,落到宋国去了。而宋国最近正发生一场说来羞于启齿的丢脸事儿,宋国的司马孔父嘉的太太因为貌美,被同朝为官的太宰华父督给惦记上了,华父督先是借口宋殇公执政以来穷兵黩武,十年发动了十一场战争弄得民不堪命的情势,大造舆论,把战争的责任都推到了孔父嘉头上,然后以此杀掉了孔父嘉,为了根绝后患,就事把个宋殇公也给咔嚓了。这是以下犯上的弑君之罪,就是殇公该死,也轮不到你华父督动手呀,那还有名义上的天子周桓王呢,所以这个华父督是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的,不过好在当时已经是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早就成了摆设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成了昨日黄花,而华父督又善于公关,他先是把公子冯从郑国召回来,做了国君,就是后来的宋庄公,显示政权还在先王一派的手中,自己并没有作国君的野心;然后又把从郜国取来的大鼎进献给了鲁国,因为鲁国是周文王武王的正宗传承人,周礼的继承者捍卫者,位高权重,所以就给他们送了最贵重的礼物。至于对齐国、郑国、陈国也都送去了不菲的礼品,这几个国家拿了人家的手短,也就默不作声了,于是默许了华父督担任送过的宰相。
然而,鲁国作为礼仪之邦,还是有明白人的。大夫臧哀伯 就苦口婆心地劝谏鲁桓公,他说:“作为国君,时时发扬道德,阻塞邪恶,用来昭示百官,还唯恐做不周到有闪失呢,所以要处处显示自己美好的道德,给子孙后代做表率(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照临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比如从太庙的覆盖物,日常食用肉汁的调料放置,粮食的加工次数,礼服的式样、花纹、装饰,乃至出行车辆的铃铛配置,仪仗队的旗帜等都有一定的规格,这些绝非繁文缛节,而是通过这些规格、区别,向百官昭示人是分层次的,各层次是有相应的道德规范的,不能僭越,要讲纪律,守本分,懂得戒惧,你现在灭德立违,居然堂而皇之地把这来路不正的大鼎放到大庙中,这不是给文武百官做一个很坏的示范吗?以后百官们也向您学习,巧取豪夺,你还能惩罚谁呢?“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公开受贿而又受宠)”,你把郜鼎方到太庙,还有比这更严重更明显的收取贿赂的事情吗?当年周武王打败商,将商的九鼎迁到2洛邑还有正义之士非议这种做法呢,何况你这把宣传违法叛乱的贿赂器物公然地放到大庙里呢?愿君主赶快把它处理掉。
鲁桓公听了没有?没有,吃进去的东西岂能轻易地吐出来?所以,这个郜鼎就一直在太庙中陈列着,水源地已经被污染,这条河的命运可知矣!当然鲁国也就始终是一个小国,而且越来越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