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窝头情结

(2022-03-22 20:00:59)


今天晚餐,蒸窝头。杂合面的,玉米面+小米面+黄豆面,这是小时候的主食。小米面含量高,香;黄豆面含量高,甜;玉米面含量高,口感差一点,不过不是最差的,因为小时候的杂合面还有一种重要的成分——米糠,含到嘴里垫牙,嚼起来沙拉沙拉地响,粮食少,只好多加一点糠,聊以敷衍肚子吧,不过这就苦了猪了,因为那该是猪的点心。

  记忆最深刻的几个片段:一是在1961年的正月,正上小学六年级。高小设在公社附近,离我们家10多华里,中间要翻过一道山,放学了回到家,饿了,看到还有早晨剩的窝头,虽然糠的含量很高,几乎不成个,但是毕竟里面包含着粮食,吃起来还是粮食的味道,还能解饿,所以来不及热一下就了吃起来,津津有味,余香满口,有糠窝窝的日子真好,乌拉!

  镜头又转到了1962年的正月十五,我已经在初中念了半年。初中离我家70华里,那时候兴老师家访,班主任兼数学的管老师,步行到了我家,(那时没有公共汽车),虽是正月,但是也没有好饭食招待,晚餐也吃窝头,不过不再掺米糠了,但是却包了馅,干白菜的,因为这一年允许农民开小片荒地,日子好过了点,今天想起来,还觉得怪对不住老师的,累了一天,就只能吃这个,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儿,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再以后,日子就更好过了,因为允许开小片荒的政策一直延续到“四清”时(四清后,小片荒又收归集体),挨饿成了过去时,每次回家,妈妈都给我带足了干粮炒面…。不过窝头依然是我撕扯不断的情结。1966WENGE,我去大串联时已是初冬时节,我们先从县城到了承德,住在了石油学校(现在叫做石油技术大学),晚餐玉米面粥,玉米面窝窝头,一个窝窝头要2两粮票三分钱,觉得挺便宜,于是买了十几个,第二天就去了北京,在先农坛体育场大串联接待站,等着接待站安排住处,一等就等了三天三夜,这些窝头可派上了用场,饿了,就啃这些结了冰的窝头,渴了,就去接自来水,一直等到第三天的深夜,才叫到了我们的名字,安排到了部队的接待站,坐上他们的卡车,一直拉到了西郊八大处,101部队接待站,从此我们终于过上了定居的生活,每天出有车,吃的每天四角钱的伙食,感到就像天堂一样,今天拉到团中央,明天去中宣部,后天去北大…直到一个多月后的第八次接见。完了,才回到我的学校。

这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天听网上某人讲座,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界,生活的常态就是饥饿或半饥饿,长期的进化已经形成对这种生存状态的适应,吃饱了,喝足了,反而不利于健康,于是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富贵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其源盖出于此,看来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就是高瞻远瞩,早就意识到饱暖不利于健康,而且还会变成修正主义的苗子,所以早就从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做了预防,不服不行啊,不过我还是愿意活在当下,出有车,食有鱼,想吃什么吃什么,哪怕那些富贵病缠身,也在所不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