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之收尾

标签:
杂谈 |
分类: 行走 |
西藏行十天,游记写的跨了年。想想也是可悲啊!2019年就是只名符其实的加班狗,因为没有其他可写,就像一只反刍的骆驼,只要有空就将这一段旅程慢慢琢磨细细回味……已经是2020年了,我的西藏行也该划上圆满的句号。但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却时时从脑海里浮起,让人对信仰二字仔细揣摩……
这一趟出行,我们完全跟随导游阿扎西的引领,当好了“援藏干部”。银器、天珠、藏药,一个都没落下。不过,行程很透明,提前说好:权当是了解地域文化,买是随心,不买也没关系,不会有网上曝光的那样骂人、锁门之类。
银器是在章多村藏民家访时候的一个销售点,形式与云南类似,感觉是一个培训机构教出来的。都是由村上形象好、上过学、汉话讲的好的女子做讲解,深入藏民家中,品尝糌粑、酥油茶,了解他们的居家生活和人文习俗。ZF牵头发展旅游,讲解员按月领取报酬,并按接待游客数量享受大米等实物补助,是很受村民欢迎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经过锻炼见过世面的讲解员,又被选拔出来在村上担任管理职务,是一个家族里很荣耀的事情呢!
至于请天珠和买藏药,有人说是上当,这个怎么说呢?也没人逼你,信则灵,一切随心随缘!是因为我们心里怀揣着对平安和健康的向往,仅属个人情感的寄托和愿望,只要你动念的那一刻的发心是好的,也就无所谓上不上当吧!
和闺蜜的云南之旅-----边寨喊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9eded20102x36d.html
西双版纳之走进曼丢村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9eded201010vx6.html
用牦牛毛捻线绳:
卖手工藏香的老人:
晾晒牛粪饼,节能环保的冬日燃料: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总觉得西藏边陲经济落后、游牧民族生活简陋。其实不然,西藏与多国毗邻,国境线4000多公里,自古以来由于宗教流派和政权的争夺,民族派系与国外各种力量纠结,在其影响之下,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特别是城市定居的藏人和贵族,藏式家居本就精美讲究,又融合了南亚、欧美的生活习惯,用“极尽奢华”来描述也不为过!许多内地游客到拉萨后,见到街头林比的咖啡馆、奶茶甜茶馆很是惊诧,发出“人类的最后一块净土也被破坏了”的叹息!其实,真的是多虑了,去了解一下西藏的人文历史心里就踏实多了,呵呵!
这一点,我们的导游阿扎西做的很好!在讲故事之前,先看地图,分清楚前藏后藏,再讲黄教红教,讲宗喀巴,讲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讲达赖和班禅……把脉络理清了,故事就能听懂了。既使如此,我感觉有一大半还都只是在听热闹。
这种感觉在西双版纳时也有过,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国土之上,但语系不同、穿着打扮不同,更深层面的是历史沿革不同、精神信仰不同、文化习俗不同,总有一种出了国门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我们对这块领土、许多民族了解的太少太少了!
回来后常常回味起在林芝吃的石锅鸡的味道,是由高原土鸡和当地的中药材经云母石锅小火慢炖,汤味是极鲜美的!当然我们的团餐不一定是最正宗的鲁朗石锅鸡,但食材却是绝对的货真价实,因为在这里,做假可能会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即便是团餐,一口热汤呲喽下肚,一个鲜字就挑上了眉稍!
连续几天的饭食里,最颠覆我认识的就是这个开花的青稞馒头!青稞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种低产量的粗粮,在甘南吃过青稞糌粑,我一直以为青稞馒头也应该跟糌粑或者杂粮窝窝一样是黄褐色的,没想到它竟然是白色的,而且还白的如此耀眼!并且它不仅仅具有白的颜值,更有柔韧劲道的口感,越嚼越香甜!每一个馒头都开了花,估计是跟用了高压锅有关。
鲁朗石锅鸡的石锅其实是来自于墨脱,海拔200~7787米,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于2019年12月21日才第一次试运营客运。又一个让我向往的地方,强烈推荐去看纪录片《第三极》,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这一朵“隐藏的莲花”,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抵达……
回来后看了大量西藏题材的纪录片,有风光人文,也有特殊群体,如《天梯》,专门介绍登山学校选拔当地青年通过专业培训,打前站补供给,协助登山爱好者站上世界之巅……非常好的片子,对大自然既向往又敬畏,没有征服者的狂妄,只有在天时地利所有条件都具备之下的量力而行。在这里,你能清醒的知道:你就是你!也只能是你!
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