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行走 |
我们是8月24日去的塔尔寺,本计划上午去,天气预报有雨,于是我们就去了博物馆,吃过中饭雨没有要停的意思,正犹豫间,侄子辉辉开车过来,请了假专程陪我们前往,那就去吧!我虽去过但妈和姐都是第一次来西宁,身临其境去感受下藏传佛教的氛围很有必要!
西宁市已经连续下了一周雨了,温度降至10度,分明是深秋初冬的感觉,可我们还穿着薄薄的防晒衣,真的冷呀!在去塔尔寺观光车上,看到人工湖旁的栈道帐篷草地,我对姐说:这里环境真好,夏天带一家人来野营不错!姐反问我:你以为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哦哦,此刻宝鸡仍是艳阳炽热,我是此时此刻被冻糊涂了!


进入寺庙,雨水时大时小,鞋已经踩湿了,手脚冰凉,赶紧将求的哈达围在脖颈,立刻便感受到我佛恩典— — 脖子不冷了!嘿嘿!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现在的大银塔在游客的眼里就是大金塔,整个塔身用金铂包裹,并饰以成百的宝石镶嵌,高贵雄壮。
这就是大师出生时,脐血滴落在地生出的菩提树。




2000年第一次来的时候,天气晴朗,许多信徒围绕大金瓦殿磕长头。这次来是雨天,更多的善男信女们在转白塔、转寺庙、转经筒,只在大殿和经房的屋檐下有磕长头的,相互紧挨着此起彼伏,将身下的木板溜得光亮。最边上像是一对小夫妻,磕累了从旁边的塑料袋子里掏出棉褥子铺上,女的坐下来拿出一只梨在啃,男的从水壶里倒出一碗水晾着又扯出一只塑料袋找药瓶,看样子是生病了呢!




这两位老人看不懂在做什么:盘坐的双膝上放着一只筛子模样的东东,衬着明黄的绸布,里面盛着青稞、玉米、豆类等好几种颜色的粮食,左手拿一只手鼓模样的银器,右手抓了筛子里的粮食洒在银器上打转摩挲,嘴里轻声念着经文。不晓得在做什么仪式,有路过的游客将零钱直接投在筛子里,老人停下手上的动作,抬头扭身微笑致意,我没有动,怕打扰到他们。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但这些地方都是不允许拍照的,我们只一边认真听讲解,一边啧啧赞叹僧人们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工匠精神。
壁画很多寺庙都有,堆绣在《青海省博物馆》那一篇里我已有介绍,这里只说酥油花。我是2000年第一次来塔尔寺时知道酥油花的,现在的酥油花馆是新落成的,大功率的空调大空间的展柜能让这绝世技艺常年向游客展示。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是供品的一种。用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减少杀戮,这是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酥油花的制作过程与泥塑相似,要先扎好骨架,然后捏制细节。但酥油花又比泥塑更难制做的关键点是酥油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油脂,融点很低,为了防止捏制中手的温度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在室温控制在零度的作坊里,身边放有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他们要不时将手浸入冰水中,让手指保持冰凉才能制作。我们知道手指冰冷的时候就不再灵巧,却要冻的冰冷麻木的手指捏出美艳的花朵、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是何等的艰难。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艰辛,艺僧们的手上大多会生出冻疮、患关节病甚至残疾。如果没有对佛的虔诚之心和对宗教艺术的献身精神,很难做到。这已经完全超越了肉体上的痛苦,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修行。
网上盗个图:



展柜里的酥油花向前呈20度左右的斜度,是由于酥油花在15度左右就会变形,25度左右就会融化,向前倾一是便于观者稍抬头即可观全景,二是怕酥油花自上而下融化,上面的融液弄花下面的造型,既便有部分融化脱落不会影响其他部位和整体造型。
老妈非常棒,天气很冷,而且整个寺庙是依山而建一路慢上,走走停停转转拍拍,一直坚持到底,愿老妈平安康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