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书评

(2016-03-31 15:07:12)
分类: 心路

    

 

 三月,在带着蛋蛋、整理着花草中,跟随“有书”听完了四本书的梗概,撰写了三篇书评,我对自己是满意的。虽说不是逐字逐句的阅读,在目前情况下,只要尽自己能力跟得上进度就行,要知道,书评都是在哄蛋蛋睡着后才写的哦!给自己点赞!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听过《万历十五年》,最深感触有二。

一是环境造就人生。在明朝,由文官集团掌控权势的大环境下,个体左右不了群体,个人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所以,万历皇帝三十年的殆政不仅没有通过这种“软抵抗”实现个人梦想,反而给明朝最终的没落埋下了隐患。相比之下,申时行和戚继光就将形势看的更透些,审时度势,还能适度周旋、利用环境。但仅凭一己之力,最终仍然遭受环境的迫害。更有后来的崇祯,非亡国之君却难逃亡国之运,今人唏嘘。

二是性格决定命运。最典型的当属海瑞,虽胆大耿直,但用现在话讲锋芒太露、不识时务,甚至还有些鲁莽,让文官集团不敢重用。还有万历,因是庶出,为谋王位,自小隐忍勤奋,后虽为帝,但当受到压制不能实现心愿时,不是顺势而为婉转争取而是懒政殆政消极抵抗,三十年不上朝注定了明朝最终走向衰亡。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为一名年龄40岁热爱阅读,经历过学历教育,自学本科、职称、从业资格课程,撰写毕业论文参加无数次考试取得过N个证书,干过文秘从事过公文写作的读者,对“如何阅读一本书”自有自己的见地。虽总结不出书中所陈述阅读的“三种目的”、“四个层次”这样的理论,却屡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在电子书风糜的今天,我仍然喜欢读纸质书。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是左手书右手笔,看到经典、热爱的句子就划出来回头再看,遇到生僻的词字就立刻百度、在旁边加上释记。但现在,我怀里抱着我亲爱的宝贝,双手就捧不了书本,我只能利用碎片时间通过耳机听读“有书”领读的精彩片段。

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我是喜欢阅读的。我赞同蒋方舟的观点,也以此作为自己阅读的准则。

蒋方舟《作为读者的谦虚》:什么是一个读者的谦虚?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叫作“素读”,意思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脑袋空白地看。不在书本周围砌起预备的知识围墙,不做价值判断,不添油加醋,不预设任何目的。如同弗吉利亚.伍尔夫所说,理想的阅读是“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要设法变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伙者和同伴”。

我们阅读,在他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一群像自己、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组成的世界,他们四周是荒野,头顶是星辰。他们帮助我们抵抗脆弱的友谊、不完美的爱情、抵抗孤独引发的脆弱等一切打击,能够更轻盈更辽阔地生活着。

《乌合之众》勒庞 

这周太累了,没时间写书评,加之这本书属心理学范畴,略有艰涩,需在阅读时结合实际思考映证,说实话,这本书我没有吃透。冒然评论是对作者的大不敬,所以,就摘录读友的书评,起名叫“做自己”: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在群体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统治者如何利用这种群体心理才合理。其实,我只是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避免被利用。我不过是一介平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而传达出来的。我不想被舆论影响,那就需要明辨是非。对于统治者,我无能无力,暂且相信他们会保持本真,坚持做人的底线。 

愿自己保持本心,不做违背良心之事。偶尔的小腹黑,或许可以调节生活的枯燥,但是绝对不是良心谴责之事。做一个理智的人,并且坚持变得更加理智。活到老,学到老,也可以这样来诠释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两年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