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2012——江西婺源(一)

标签:
江西婺源江湾晓起汪口水乡 |
分类: 行走 |
婺源,在我的印象里是由梯田、油菜花、徽派建筑共同构成的一幅风景油画。所以,在盛夏,没有油菜花的季节,去婺源看什么,我心里是混沌的。
就按我们行走的顺序来吧:江湾——汪口——李坑
江湾是伟人故里、千年古村,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氏祠堂
竹根须,看笑得多喜庆!
晓起神樟,需七八人才能合抱。
古井,一口饮用、一口濯洗,两井临近,水质却不相混,很奇特,至今仍在使用。
古屋新貌,门口石雕上的三只鸭子表示这家人是纳了妾的,两只则表示没有。
汪口村位于江湾镇的西部,离县城紫阳镇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镇84公里,向南至三清山58公里,向东到黄山101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历史上被称为“千烟之地”的汪口,如今仍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
汪口古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徽商”为汪口古村落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使这个古村落成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徽商”留下的遗迹,汪口村依托水路交通有利条件发育成为一个因水兴商,以街为市的“商埠名村”,在为数不多的皖南徽州商业交通型古村落中,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
生活气息十足的渡口
第一次见这么先进的水车,将水车与舂米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在车水的同时利用杠杆原理带动木捶作业将舂米的工作也完成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赞一个!
俞氏宗祠是汪口村的主要看点,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雕是整个祠堂的特色之一,但很可惜,檐椽部分损毁很严重,龙首部分基本不见了踪迹。
面对这样的宗祠,每每都会心生感慨,一个家族几百年的兴衰荣辱而今已是过眼云烟,但这里曾经的威仪透过高大的门楣、繁复的内饰、一条条凝结了多少血泪教训的匾额和楹联源源不断地向我们传递过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感叹唏嘘之余,走好我们自己的路。
百度链接知识点:汪口村有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平渡堰。虽然没有看到,了解下也是好的。
位于汪口村水口河中,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字慎修,婺源江湾人)设计建造。堰坝成曲尺形,曲尺的长边拦河蓄水,曲尺的短边与河岸夹道形成通船航道。坝体南北长120米,宽15米。南端靠岸,北端堰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离岸空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奇迹。平渡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繁盛之时,汪口村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堰体虽经200多年洪水冲击,依然片石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