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姜姓村民精于经商,是柳疃丝绸老字号商贸基地。当时建造的49处砖木结构
“三面青”昌邑丝绸老字号民居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这些民居布局俨然,古朴文雅,彰显着中国北方农村古老民居建筑中灵动的神采,成为研究清末民初农村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难得的不可移动的最高级别的文物宝库,是昌邑、山东乃至全国罕见的古建筑群。
姜泊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革命烽火的年代,千年古村亦是展现了它的底蕴和担当。凭借依水而建优越位置,成为了战斗的大后方。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所在地,姜泊人民倾其所有,战斗到底。正如歌中所唱“最后的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男儿送上战场”。人民把自家民房贡献出来作医疗室和手术室,孩子机智斗日寇,母亲亲自把三个儿子送上战场……,这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感天动地,古村人民所展示出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让人敬佩。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李曹两家名躁一时,一部《红楼梦》写尽了李曹两家的兴衰荣辱。李本为姜,姜本出自姜泊,这里是李士桢、李煦父子的老家,梦回故里,此是“归处”。李煦和曹雪芹爷爷曹寅自小为康熙帝伴读,凭借与康熙帝的特殊关系,成年后两人分别任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李曹家两家还结为亲家,李煦之妹即为曹寅之妻,因此姜泊是曹雪芹奶奶的娘家。李曹两家名躁一时,但因宫斗,招致横祸,家道败落。目睹了家族从兴盛到败落的曹雪芹把李家和曹家的兴衰荣辱史写成了名著《红楼梦》,俗有“苏州李氏半红楼”之称,我们称“昌邑姜家半红楼”亦不为过。
《红楼梦》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史太君贾母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曹寅的妻子。茧绸是昌邑特产,李煦的320封家信中多次提到了昌邑茧绸。《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王熙风送她的礼物中也多次提到了昌邑茧绸。
清末,姜泊诞生了近代工商业世家“五大功”家族。清嘉庆初年汝顺、汝孝兄弟因生活所迫,踏上了闯关东的艰辛之路,由起初走街串巷叫卖绑腿布起家,从聚成发烧锅到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从弟兄二人发展至濯汶浴治汾五大商号,正如民谣所唱“进了五大功,上有绫罗绸缎,下有油盐酱蒜”。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五大功”家族把目光投向了金融业,从最初的“功成当”到“功成玉钱庄”,再到与乔致庸日升昌票号、北京的四大恒、上海的浙绍公所并称的全国四大钱庄,后来成为民国四大民营银行之一的功成银行,盛极一时。
清代末年,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繁华阶段。“五大功”家族凭借之前积累的雄厚资本投入到“昌邑茧绸”的经营中来。在“五大功”的带领下,昌邑普通百姓掀起了出洋销售茧绸的热潮,他们把昌邑茧绸销遍了全世界,昌邑也因此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五大功”家族也因兴旺的丝织产业成为近代工商业之翘楚,他们的绸布庄开遍了全国各地,成为推动近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力量。
姜泊,林木环绕,环境优美,方形村落,布局严谨,东西主街,“之”字南北路,是我国古代北方村镇建筑的活化石和典型代表。
摄于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