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林慧老师开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2020-11-18 18:57:37)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昆阳六小       

项目名称

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温飘飘

活动时间

10.15

活动地点

录播教室

活动主题

有效教学

主 备 人

林慧

参加对象

XX小组老师

申请学时

2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主备人阐述:(教学设计)第一次教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养成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有关现象做出推理和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教学重

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内容。(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4分钟)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识记“戎”字。介绍“王戎”。

 

3.质疑课题。

1.齐读课题。

2.认读“戎”。

3.猜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课题质疑时不要给予学生固定的答案,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体会理解(用时:24分钟)

(一)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教师强调“诸”的读音“竞”的字形。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一、二句。

1.引导学生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2.组织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句,背诵这两句。

(三)学习第三句。

1.朗读课文第三句。

2.讨论汇报句意。

3.出示: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成果。

(四)学习第四句。

1.读句子。

2.理解第四句的意思。

(五)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六)说一说王戎给你留下的印象。

(一)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的方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逐句朗读,读好断句。

3.(1)准确读出3个生字:诸、竞、唯。小组内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诸、唯”等字的字形。

(2)准确认读词语:诸小儿、竞走、唯戎不动。

4.读文思考,总结汇报:课文写的是王戎虽然看到道边李树上的李子多,但是没摘的事。

(二)1.自由朗读,尝试断句。

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对应注释,初步理解“尝”“诸”“竞走”的意思。

小组内一人说句子,其他组员说句意。说不完整的互相补充,然后选一人在全班汇报。一、二句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朗读并背诵一、二句。

(三)学习第三句。

1.朗读第三句。小组内讨论这一句的意思。

2.自由读句子。每组一人汇报说出句子意思——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3.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1.朗读第四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注释并交流: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五)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组员听,互相提意见,提醒有困难的词义注释。

(六)讨论交流: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现象作出判断。

1.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不要要求他们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只要能结合注释了解句子大意即可。

2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第三句话实际上就是王戎判断此必苦李的依据,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我们在路边看到又大又红的李子,会怎么做?(想吃)没有人摘说明什么?(不好吃)

3.学生描述课文内容时,只要符合文章大意即可,不要求依据注释,完全解读。

 

 

 

 

 

 

 

 

 

 

4.引导学生交流第三句时,可联系上句,将王戎和诸小儿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王戎遇事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特点。

三、观察思考,多元识字(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戎、尝、诸、竞、唯。

2.指导学生观察、交流。

 

 

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4.投影评议。

1.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可以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观察教师的示范,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书空。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

4.对小伙伴的字进行恰当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1.学生在书写时要注意的左下部分是横、撇,要与区分开。中间是,要与竟然区分开。

 

2三分写七分看,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例字。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说一说你的感受。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学生完成作业:1.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并听一听家人的想法。

 

2.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这本书,自由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从两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让学生完成。

 

其他教师意见:

1.“扶”得有点多,要多多放学让学生体会。

2.教案中学生活动有点少。

第二次修改后形成教案: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理解小古文的意思。

2.熟练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通过讨论等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全文,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及美德。

教学方法:讲解法、表演法。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吃过李子吗?李子的味道怎么样?你吃的李子应该是甜的,可有的人吃的李子却是苦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

2.王戎简介。

 

二.初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1.先听老师读一遍,请你听清每个字的读音。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   尝 诸小儿  多子折枝   竞走 取之  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

4.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学生练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齐读。

 

6.抽测重点词的理解: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

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走:争着跑过去。竞:争逐。走:跑。 唯:只有。信然:的确如此。

7.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知道为什么李子是苦的了么?原来答案就在这样的一句话里——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讲的很有道理。长在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别人摘光了。之所以没有被摘光,那李子肯定是苦的。而说出这样话,拥有这样的观察力的人,竟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三.精读——读明白,读出韵味。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呢?让我们再次深入走进课文。要想读懂小古文,老师送给你一个法宝——想象力。这节课,请放飞你的想象力,让小古文丰富起来。

2.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曾经) “尝”可不是常常的常,出示字典中“尝”的解释,让孩子选择,说说为什么。(方法:用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课后注释) 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是哇,那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说一说!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玩什么,怎么玩。(预设:王戎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只见他们把毽子往上一抛,就左一脚,右一脚的把毽子踢得像一只只小燕子在飞来绕去。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3.出示第二句。 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玩着玩着,不知道是谁,发现了什么?(预设:一棵李子树) 如果是你,你看见这么多的李子,你会喊什么?(预设:“快看!树上的李子真多啊!”) 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听见喊声,孩子们都跑向了李子树,伸出小手摘李子。大家怎么摘的? 孩子们争抢着李子。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理解“竞走取之”,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也不知道是谁,发现王戎站着不动。真是奇怪,他怎么不去摘呢?你会怎么问他。(预设:我骑在树枝上,对着王戎喊:“喂!你怎么不来摘李子?”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4.出示第三句。 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嘛?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李子真的很苦吗?

5.出示第四句。 没吃之前,小伙伴们七嘴八舌,想象他们都说了什么? 孩子们议论纷纷。 有的......  有的 ......还有的......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板书:观察、思考)

总结: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四.再读文章,理解文意。

1.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2.理解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能盲目的跟从。

3.你觉得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是个有主见不盲从、聪明的人。

4.指导背诵。

 

五.填一填。 同学们读得这么流利。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六.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七.演一演。

 

八.拓展总结。

智者自有惊人之举。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小小年纪却聪明智慧,令大人望尘莫及,除了称象的曹冲,让梨的孔融,还有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戎。他们还真是一个不一般的孩子!就王戎《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被古人用了短短49个字记录了下来,我想记录这个故事的人也很不一般!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不妨去读一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那里的人物,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通过文字,你定能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板书设计:                        

道边苦李

诸儿竞走    多子折枝                                

王戎不动  观察  思考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过程确认

良好

 语文组林慧老师开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语文组林慧老师开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